顯示具有 孔子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孔子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4月1日 星期一

歷史故事:孔子論為政之道


歷史故事:孔子論為政之道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以治平為根本以仁為核心。他談到為政之道的時候,曾經說:“以高尚的品德來治理國家,就像北斗星一樣,在位置上一動不動,而眾星拱繞,圍著它運轉。”
齊景公向孔子請教治理國家的道理,孔子回答說:“君王像君王,臣子像臣子,父親像父親,兒子像兒子,各安其道,各正其位。”
景公說:“說的好啊!要是君王不像君王,臣子不像臣子,父親不像父親,兒子不像兒子,如果真的那樣了,就算國家糧食再多,又哪裏還會有我吃的呢!”
魯大夫季康子向孔子請教為政之道,孔子回答說:“所謂‘政’,也就是‘正’,要行正道。你先行正道,做大家的表率,還有誰不敢走正道呢?”
季康子又問:“如果殺掉不走正道的人,讓大家走上正道,怎麼樣?”
孔子回答說:“治理國家的是你,為甚麼要殺別人呢?你想為善,則百姓自然也跟著為善了。居上位者的品德就像風,居下位者的品德就像草,風從草上刮過,那麼草一定順著風勢而倒。”
季康子因為盜賊多而擔心,就向孔子請教。孔子回答說:“如果你自己克制貪慾,就算鼓勵他們,他們也會知恥而不做盜賊。”
葉公詢問為政之道,孔子說:“讓近在治下的人悅服,讓遠在四海的人歸附。”
子貢問為政之道,孔子說:“儲備糧食、修治武備、給百姓信心。”孔子認為其中最重用的是給百姓信心,否則國家無法立足。
子張詢問為政之道,孔子說:“心存善念而不知疲倦,實踐真知而不留餘力。”
子路詢問為政之道,孔子說:“身先百姓,以身作則。”又說:“不要懈怠。”
仲弓做了季氏的家臣,詢問為政之道,孔子說:“做官員們的表率,寬容小的過失,提拔德才兼備的人。”
子夏詢問為政之道,孔子說:“不要急於求成,不要貪圖小利。急於求成,就會欲速而不達,貪圖小利,就會妨礙大事。”
(出自《論語》)

孔子與冉求


孔子與冉求
孔子的學生當中,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有的謙虛好學,有的剛強好爭,有的怯懦不進,而孔子都能因材施教,讓他們成為有用的人才。
冉求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他很希望在接受了孔子的教導之後,能夠增進自己在政治方面的才能,以便獲得做官的機會
古時的官員,都必須通曉詩書禮樂,唯有學好這些學問,才能夠為百姓做事。冉求為了充實這些做官所必備的能力,所以投到孔子門下,很努力的學習各項學問和技能。
但是,一段時間後,孔子卻發現冉求似乎有些倦怠,對於他上課所講的道理,也不像從前那樣認真的去了解和探討了。於是,一天下課後,孔子問冉求為甚麼會這樣。
冉求說:“我並不是不喜歡老師所說的道理,是我自己能力不足啊!”
其實,冉求是覺的孔子所說的道理太高遠了,與他當初所想的不太一樣。冉求只想到孔子門下學習做官的人應具備的能力,然後借孔子的聲譽,獲得進入仕途的機會。可是當他來到孔門之後,發現孔子所說的道理,好像跟社會有點脫節,雖然理想很高,但卻不是很容易去做。
於是,冉求便開始慵懶起來,認為自己學的再多也沒有用。而且,把自己成績不好歸咎到自己能力不足的藉口上。他覺的,反正自己能力不夠,永遠沒有辦法達到孔子所教導的境界,那又何必認真學習呢?
但是,在孔子的心中,並不認為冉求是因為能力不夠,所以成績才退步。因此,他告訴冉求:你看看那些能力不夠的人,往往跑到一半就半途而廢。而你現在卻是自己在自己面前劃了界線,限制自己前進,這樣子,怎麼可能會進步呢?”
冉求聽了孔子的話,慚愧的低下了頭。孔子接著說道:“在還沒有完全發揮自己的能力以前,是不該輕易放棄繼續前進的,不要這麼快就對自己絕望,只要盡力去做好每一件事,你就會發現,自己其實是很有潛力的!”
冉求在受到孔子的鼓勵之後,不但對自己再次充滿了信心,又恢復了認真求學的態度,而且他終於明白,孔子實在是一位好老師啊!

歷史故事:孔子與顏淵

歷史故事:孔子與顏淵
顏回字子淵,魯國人。在眾多弟子中,顏淵是孔子最為欣賞的一個,認為他好學而不違仁,最有可能繼承自己的理想。
孔子說:“顏淵這個人,他能夠保持三個月不違背仁之道,其餘的弟子能保持幾天乃至一月,也就到頭了。”“顏淵真是個賢人啊!哪怕只有一小盆飯吃,一瓢水喝,居住在簡陋的巷子裏,若是別人發愁還顧不過來,顏淵卻依然能保持快樂的心態。顏淵真是個賢人啊!”
孔子覺的,自己與顏淵之間最能夠產生共鳴。他說:“告訴他,他就毫不懈怠的去踐行,也只有顏淵能做到吧!”“顏淵,他對我的話,可以說無不會然於心,因心領神會而欣喜呀!”
孔子對顏淵說:“受人重用就出來做官,沒人重用就隱居藏善,只有我們兩個能夠這樣吧!”
顏淵做人,大智若愚。孔子說:“我跟顏淵說一天的話,他也沒有問難的話,好像很傻的樣子。等我回頭暗暗觀察他的行為舉止,發現足以發揮我所教誨的道理,才發現他一點兒也不傻。”
孔子問子貢:“你覺的你和顏淵誰更有才能?”子貢回答:“我哪敢跟顏淵相比。顏淵那個人,聽到一個道理,他就能發揚出十個來;我聽到一個道理,能發揚出兩個罷了。”孔子說:“是不如顏淵啊。我也認為你不如顏淵。”
顏淵體弱多病,二十九歲頭髮就白了,三十二歲就死了。孔子悲痛不已,大聲嘆道:“啊!老天要讓我的理想不能傳下去!老天要我的理想不能傳下去啊!”孔子因為顏淵之死,哭的非常傷心。
弟子們說:“老師太悲傷了。”孔子說:“太悲傷了嗎?不為這樣的人悲傷,還為誰悲傷呢?”
魯哀公問孔子:“您的弟子誰最好學?”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淵的弟子,最為好學,不遷怒於他人他事,不犯與過去同樣的錯誤。不幸的是,他短命死了。如今就沒有了,沒有聽說有這樣好學的人。”
顏淵早死,孔子一直為他惋惜,說:“真可惜啊!我看到顏淵進步,而沒有看到他止步。”孔子認為顏淵若不早死,一定會成為更了不起的人。

歷史故事:孔子與子路


歷史故事:孔子與子路
子路名仲由,比孔子小幾歲,是卞地沒有受過禮儀教化的人。他生性粗豪,好勇鬥狠,脾氣爽直他在頭上插雄雞的羽毛,佩戴野豬的牙齒,子路認為這些東西可以作為勇氣的象徵。
子路遇到孔子,仗著自己勇敢有力,稍稍侵犯了孔子。孔子則以禮相待,設禮儀教化子路。子路受到感化,於是穿上儒服,送來禮物,通過其他門人請求,做了孔子的弟子。
子路好勇,可惜有點兒缺心眼,往往不肯事先好好謀劃,就急著要行動。子路曾經見孔子誇獎顏淵,心裏有點不平衡,就問孔子:“您要是統率三軍去打仗,會帶上誰?”
孔子說:“徒手跟老虎搏鬥,徒步涉水過深河,死了也不知道後悔的人,我是不會和他一起去的。”
孔子曾經說:“如果大道不行,我就坐船跑到海上去。到那時跟從我的,大概會是子路吧。”子路聽了很高興,孔子笑著說:“子路在好勇這點上要超過我,可惜不懂的取捨,不能恰到好處。”
好勇過頭,則容易莽撞,所以孔子說:“一句話就可以判決案子,大概說的就是子路那樣的吧?”
子路鼓瑟,有北地殺伐之音,孔子聽了就說:“子路那樣鼓瑟,不像是我門下的學生。”弟子們因此而不尊重子路,孔子又解釋說:“子路已經登堂了,只是還沒入室而已。”
子路非常好善,別人指出他的錯誤,他就很高興。
子路也是個安貧樂道的人。孔子說:“穿著破舊的布袍,和穿著毛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而能夠絲毫不覺的羞恥的,就是子路這樣的吧。”孔子用《衛風﹒雄雉》中的詩“不輕視不羨慕,做甚麼做不好”來稱讚子路。子路聽了沾沾自喜,於是嘴裏天天念叨這兩句詩。孔子怕他因此懈怠,說:“這是最普通的道理,哪裏足夠呢?”
子路對孔子非常愛戴,加上他性子又急,所以孔子有做的讓他不能滿意的地方,他也會直接提出來。孔子在衛國的時候,不得已見了衛靈公的夫人南子,子路非常不高興,認為孔子做了違背道義的事,急的孔子指天發誓:“我要是做了不該做的,老天拋棄我!老天拋棄我!”
子路勇有餘而謀不足,兼之處世忠直,孔子因為他的這種個性非常替他擔心,曾說:“子路這樣,恐怕會不得壽終的。”後來在衛國發生的變亂中,子路果然被人殺死。

成語故事:席不暇暖


成語故事:席不暇暖
【明慧學校】《淮南子》為漢淮南王劉安集門下食客所編寫的一本書,其中思想駁雜,世以為雜家之代表。內〈脩務〉一篇以聖人之「有為」駁難道家之「無為」,並提及孔子、墨子為「有為」之例證。
孔子和墨子都是古代重要的思想家,分別為儒家與墨家的創立者。孔子宣揚儒家的仁義思想周遊列國長達十三年,到六十八歲時才返回祖國魯國。墨子是戰國時代魯人,主張消弭戰爭,平等互愛,由於戰國時期各國之間大大小小的征戰不斷,墨子於是奔走四方,說服各國君王放棄戰爭
他們汲汲於行道,以天下為己任,一生都為天下生民而到處奔走,所以才會有「孔子無黔突,墨子無煖席」之語。整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子落腳處的煙囪都還沒被熏黑,他就得離開趕到別的地方;墨子坐的席子都還沒變暖,他也要起身離開了。
每天生火煮飯必須用到的煙囪沒被熏黑,表示停留的時間極短;席子無法坐暖,表示根本沒有可以坐著休息的時間。後來「席不暇暖」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奔走極為忙碌,沒有休息的時候。
【典源】

#《淮南子.脩務》1>
且古之立帝王者,非以奉養其欲也;聖人踐位者,非以逸樂其身也。為天下強掩弱,眾暴寡,詐欺愚,勇侵怯,懷知而不以相教,積財而不以相分,故立天子以齊一之。為一人聰明而不足以遍照海內,故立三公九卿以輔翼之。絕國殊俗,僻遠幽閒之處,不能被德承澤,故立諸侯以教誨之。是以地無不任,時無不應,官無隱事,國無遺利,所以衣寒食飢,養老弱而息勞倦也。若以布衣徒步之人觀之,則伊尹負鼎而干湯,呂望鼓刀而入周,百里奚轉鬻,管仲束縛,孔子2>無黔突3>,墨子4>無煖席5>。是以聖人6>不高山,不廣河7>,蒙恥辱以干8>世主,非以貪祿慕位,欲事起天下利而除萬民之害。蓋聞傳書曰:神農憔悴,堯瘦臞,舜黴黑,禹胼胝。由此觀之,則聖人之憂勞百姓甚矣!故自天子以下至於庶人,四胑不動,思慮不用,事治求澹者,未之聞也。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漢.班固〈答賓戲〉。
(2) 孔子:孔丘(西元前551~前479),字仲尼,春秋魯人。生有聖德,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初仕魯,為司寇,攝行相事,魯國大治。後周遊列國十三年,不見用,年六十八,返魯,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經典。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開平民教育先河,後世尊為「至聖先師」。
(3) 無黔突:沒有因炊爨而熏黑的煙囪。形容人奔波忙碌,汲汲於行道。黔,音ㄑ|ㄢˊ,熏黑。突,灶突,即砌在灶上的煙囪。
(4) 墨子:墨翟(西元前501~前416),戰國時魯人,提倡兼愛、非攻、節用等學說,主張消弭戰爭,宣揚和平,自成一家之言。現存有《墨子》一書,是墨家思想的代表。
(5) 無煖席:沒有因久坐而溫暖的席子。形容人奔波忙碌,汲汲於行道。煖,通「暖」。
(6) 聖人:指上文伊尹、呂望、百里奚、管仲、孔子、墨子。
(7) 不高山,不廣河:不以山為高,不以河為廣。表示不會因山高河廣而絕行道之念。
(8) 干:營求、求取。

〔參考資料〕
漢.班固〈答賓戲〉(據《文選.卷四五.設論》引)
蓋聞聖人有一定之論,烈士有不易之分,亦云名而已矣。故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夫德不得後身而特盛,功不得背時而獨彰。是以聖哲之治,棲棲遑遑,孔席不暖,墨突不黔。由此言之,取舍者昔人之上務,著作者前列之餘事耳。
源自「中華民國教育部成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