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憂台自甘落後 管中閔:描述現實
2014年08月07日
國外媒體日前以「台灣自甘落後」為標題,指台灣應通過服貿、貨貿,否則經濟上將更趨孤立。對此,國發會主委管中閔今(7)日表示,文章內容是對台灣現實的描述,與他提出的「安陸聯外」看法一致,先穩定兩岸關係,台灣才有機會發展更多區域經濟整合。
華爾街日報4日刊出標題為「Taiwan Leaves Itself Behind(台灣自甘落後)」評論,副標題為通過與中國的協議是多元貿易的第一步。文中提到,台灣要想不那麼仰賴中國,還得先穿透北京。
評論也指出,面對即將簽訂的中韓FTA,台灣應先通過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和服貿協議。否則在鄰國陸續解除貿易障礙的同時,台灣將更趨孤立。
管中閔受訪表示,華爾街日報這篇報導是對台灣現實的描述。他說,報導的子標題點出,台灣若是先與中國簽署相關協定,反而是有助台灣分散貿易風險的第一步,這都與政府和他所強調的「安陸聯外」看法一致。
管中閔強調,中國大陸已是國際貿易供應的無可避免一環,台灣不可能跳過中國大陸,妄想融入區域經濟整合。他說,先穩定兩岸關係,台灣就有機會發展更多區域經濟整合。
2014年8月13日 星期三
台灣人想的比華爾街日報還要多(盧燕俐)
台灣人想的比華爾街日報還要多(盧燕俐)
2014 年 08 月 07 日
馬總統在高雄氣爆事件的記者會中,花許多時間談服貿,還舉《華爾街日報》社論「台灣自甘落後」內容強調,國內政治惡鬥耽誤重大經濟日程,應儘速通過因學運而受阻的服貿。
問題是,如果服貿那麼好,沒有任何後遺症,為何許多台灣人喜歡自甘落後,提出質疑聲浪?而如果簽了服貿,可以解決台灣經濟停滯不前的問題,早該獲得所有人民舉雙手贊成?
我仔細看了一下這篇社論,只能說這是一篇純財經角度,沒有思考到兩岸關係,及人民對馬政府的不信任。文中論述,南韓和中國在今年稍晚將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由於台灣出口的石化、鋼鐵和紡織等產業,約有五到八成與南韓重疊,一旦陸韓簽訂 FTA,將為台灣帶來問題。
這篇社論的大標是「台灣自甘落後」,副標則是「通過與中國的協議是多元貿易的第一步」,強調「中國是全球供應鏈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灣繼續實行兩岸貿易壁壘,只會傷到自己。」
我認為,只是要對全球經濟有概念的民眾,對這些觀點不但能理解,也多贊同。但受限於兩岸政治的現實,以及馬總統過去紀錄不佳(包括六三三等財經政見嚴重跳票、ECFA 效益不如預期),要人民此刻對執政黨的服貿版本毫無異議,難度頗高。
所以,與其說台灣人喜歡自甘落後,不如說台灣人其實是對馬政府的嚴重不信任!馬政府曾說,只要簽了 ECFA,台灣就可以跟東協、美、日和歐盟等主要國家簽訂 FTA,增加更多就業機會,提升出口競爭力,並縮短貧富差距。但擺在眼前的事實是,簽訂 ECFA 滿四年,台灣薪資還倒退回 16 年前的水準;據統計,今年上半年中國自台灣進口值也大減 10.2%,是中國前六大進口國中唯一減少的,顯示 ECFA效益不是不如預期,就是當初馬政府過於誇大。
另外,《華爾街日報》點到為止的還有兩岸特殊的政治關係。文中寫道,「北京說過,台北若不對中國自由化,將杯葛台灣在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等多邊協定的參與,弔詭的是,台灣想不那麼依賴中國,還是得穿透北京。」文中沒有深入討論,卻給人無限想像空間。
是的,北京就是要讓台灣人認清:沒有我們點頭,你們休想加入 TPP!而這又偏偏是台灣人最擔心的一件事:台灣想在國際經濟拓展版圖,沒有主導權,只能聽命行事,不就等於經濟咽喉被掐住了嗎?一旦經濟咽喉被掐住,政治主權會不會也因此日漸失去?
就我看來,台灣人想的比《華爾街日報》還要多,也比馬政府在乎的還要多!
2014 年 08 月 07 日
馬總統在高雄氣爆事件的記者會中,花許多時間談服貿,還舉《華爾街日報》社論「台灣自甘落後」內容強調,國內政治惡鬥耽誤重大經濟日程,應儘速通過因學運而受阻的服貿。
問題是,如果服貿那麼好,沒有任何後遺症,為何許多台灣人喜歡自甘落後,提出質疑聲浪?而如果簽了服貿,可以解決台灣經濟停滯不前的問題,早該獲得所有人民舉雙手贊成?
我仔細看了一下這篇社論,只能說這是一篇純財經角度,沒有思考到兩岸關係,及人民對馬政府的不信任。文中論述,南韓和中國在今年稍晚將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由於台灣出口的石化、鋼鐵和紡織等產業,約有五到八成與南韓重疊,一旦陸韓簽訂 FTA,將為台灣帶來問題。
這篇社論的大標是「台灣自甘落後」,副標則是「通過與中國的協議是多元貿易的第一步」,強調「中國是全球供應鏈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灣繼續實行兩岸貿易壁壘,只會傷到自己。」
我認為,只是要對全球經濟有概念的民眾,對這些觀點不但能理解,也多贊同。但受限於兩岸政治的現實,以及馬總統過去紀錄不佳(包括六三三等財經政見嚴重跳票、ECFA 效益不如預期),要人民此刻對執政黨的服貿版本毫無異議,難度頗高。
所以,與其說台灣人喜歡自甘落後,不如說台灣人其實是對馬政府的嚴重不信任!馬政府曾說,只要簽了 ECFA,台灣就可以跟東協、美、日和歐盟等主要國家簽訂 FTA,增加更多就業機會,提升出口競爭力,並縮短貧富差距。但擺在眼前的事實是,簽訂 ECFA 滿四年,台灣薪資還倒退回 16 年前的水準;據統計,今年上半年中國自台灣進口值也大減 10.2%,是中國前六大進口國中唯一減少的,顯示 ECFA效益不是不如預期,就是當初馬政府過於誇大。
另外,《華爾街日報》點到為止的還有兩岸特殊的政治關係。文中寫道,「北京說過,台北若不對中國自由化,將杯葛台灣在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等多邊協定的參與,弔詭的是,台灣想不那麼依賴中國,還是得穿透北京。」文中沒有深入討論,卻給人無限想像空間。
是的,北京就是要讓台灣人認清:沒有我們點頭,你們休想加入 TPP!而這又偏偏是台灣人最擔心的一件事:台灣想在國際經濟拓展版圖,沒有主導權,只能聽命行事,不就等於經濟咽喉被掐住了嗎?一旦經濟咽喉被掐住,政治主權會不會也因此日漸失去?
就我看來,台灣人想的比《華爾街日報》還要多,也比馬政府在乎的還要多!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