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電腦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電腦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4月2日 星期二

用鍵盤打出μ,以及其他特殊符號

按住Alt不放,右邊數字鍵輸入41831,放掉Alt,就出現μ
以後電容單位可以打μF,不必再打uF啦


(希臘字母)
Α41796 Β41797 Γ41798 Δ41799 Ε41800 Ζ41801 Η41802 Θ41803 Ι41804 Κ41805 Λ41806 Μ41807 Ν41808 Ξ41809 Ο41810 Π41811
Ρ41812 Σ41813 Τ41814 Υ41815 Φ41816 Χ41817 Ψ41818 Ω41819

α41820 β41821 γ41822 δ41823 ε41824 ζ41825 η41826 θ41827 ι41828 κ41829 λ41830 μ41831 ν41832 ξ41833 ο41834 π41835
ρ41836 σ41837 τ41838 υ41839 φ41840 χ41841 ψ41842 ω41843

(羅馬數字)
Ⅰ41657 Ⅱ41658 Ⅲ41659 Ⅳ41660 Ⅴ41661 Ⅵ41662 Ⅶ41663 Ⅷ41664 Ⅸ41665 Ⅹ41666

(邊線符號;區塊繪圖元素)
∥41468 ∣41469 /41470
▁41570 ▂41571 ▃41572 ▄41573 ▅41574 ▆41575 ▇41576 █41577
▏41578 ▎41579 ▍41580 ▌41581 ▋41582 ▊41583 ▉41584
┼41585 ┴41586 ┬41587 ┤41588 ├41589
▔41590 ─41591 │41592 ▕41593
┌41594 ┐41595 └41596 ┘41597
╭41598 ╮41633 ╰41634 ╯41635
═41636 ╞41637 ╪41638 ╡41639
◢41640 ◣41641 ◥41642 ◤41643
╱41644 ╲41645 ╳41646
╔63965 ╦63966 ╗63967
╠63968 ╬63969 ╣63970
╚63971 ╩63972 ╝63973
╒63974 ╤63975 ╕63976
╞63977 ╪63978 ╡63979
╘63980 ╧63981 ╛63982
╓63983 ╥63984 ╖63985
╟63986 ╫63987 ╢63988
╙63989 ╨63990 ╜63991
║63992 ═63993

(貨幣金融;單位符號)
$41539 ¥41540 〒41541 ¢41542 £41543 %41544 @41545 ℃41546 ℉41547 ﹩41548 ﹪41549 ﹫41550
㏕41551 ㎜41552 ㎝41553 ㎞41554 ㏎41555 ㎡41556 ㎎41557 ㎏41558 ㏄41559 ° 41560
兙41561 兛41562 兞41563 兝41564 兡41565 兣41566 嗧41567 瓩41568 糎41569

(箭頭符號)
↑41460 ↓41461 ←41462 →41463 ↖41464 ↗41465 ↙41466 ↘41467

(特殊符號)
#41389 &41390 *41391 ※41392 § 41393  〃41394 ○41395 ●41396
△41397 ▲41398 ◎41399 ☆41400 ★41401 ◇41402 ◆41403 □41404 ■41405 ▽41406
▼41407 ㊣41408 ℅41409 ¯ 41410  ̄41411 _41412 ˍ41413 ﹉41414 ﹊41415 ﹍41416
﹎41417 ﹋41418 ﹌41419
﹟41420 ﹠41421 ﹡41422 +41423 -41424 ×41425 ÷41426 ±41427
√41428 <41429 >41430 =41431 ≦41432 ≧41433 ≠41434 ∞41435 ≒41436 ≡41437 ﹢41438 ﹣41439 ﹤41440 ﹥41441 ﹦41442 ~41443
∩41444 ∪41445 ⊥41446 ∠41447 ∟41448 ⊿41449 ㏒41450 ㏑41451 ∫41452 ∮41453 ∵41454 ∴41455 ♀41456 ♂41457 ⊕41458 ⊙41459

(標點符號)
,41281 、41282 。41283 .41284 ‧41285 ;41286 :41287 ?41288 !41289 ︰41290 …41291 ‥41292 ﹐41293 ﹑41294 ﹒41295 ‧41296 ﹔41297 ﹕41298 ﹖41299 ﹗41300

|41301 –41302 ︱41303 —41304 ︳41305 ╴41306 ︴41307 ﹏41308 (41309 )41310 ︵41311 ︶41312 {41313 }41314 ︷41315 ︸41316 〔41317 〕41318 ︹41319 ︺41320 【41321 】41322 ︻41323 ︼41324 《41325 》41326 ︽41327 ︾41328 〈41329 〉41330 ︿41331 ﹀41332 「41333 」41334 ﹁41335 ﹂41336 『41337 』41338 ﹃41339 ﹄41340 ﹙41341 ﹚41342 ﹛41377 ﹜41378 ﹝41379 ﹞41380 ‘41381 ’41382
“41383 ”41384 〝41385 〞41386 ‵41387 ′41388 #41389 &41390 *41391 ※41392 §41393 〃41394

螢幕維修事件(2)ViewSonic VX2235WM

ViewSonic VX2235WM不開機簡易維修參考:
上了電發現待機燈暗淡?
711.JPG 
按開機,開機燈不亮?
712.JPG 
做一下基本功課發現on/off沒有電壓輸出?
713.JPG714.JPG715.JPG716.JPG717.JPG 
查到在AD板上U7輸出電壓過低,這不是要3.3V嗎?換一顆先~
718.JPG719.JPG 
電壓正常了, on/off電壓也出來了~
720.JPG721.JPG 
多亮麗的籃光~橘的也不錯~
722.JPG723.JPG 
收一收,試機完工~
724.JPG725.JPG726.JPG 

維修高壓板事件(1)


大姊的雜牌LCD故障,這次不會怕了,因為如果修不好還有各位可以靠....
故障原因是開機亮一下有出現桌面,大概2秒後就變黑
關掉電源再開,又是亮個2秒就變黑
所以,液晶板和燈應該 ok,電源和驅動板應該也沒事
拆開看一下,目測高壓板發現有東西裂開,是一顆電晶體掛掉AGQW(有破裂痕跡)
DSCN1059.JPG 
2009-5-28 04:48:50 PM 上傳
下載附件 (37.59 KB)

DSCN1060.JPG 
仔細找一下,發現還有一顆也掛掉DKQW(外型完整)
DSCN1061.JPG 
因為我不是修這個為業,手邊都沒有零件

所以把這2顆裝在透明封口袋,去電子街找零件
問了很多家都沒有精神很頹喪,
有一家老闆反問我,幹嘛買這個,回答高壓板故障
老闆說,買高壓板就好了呀 才90塊........
我快抓狂了  那我幹嘛去查線路啊
買來的是5PIN,但是我的線路是6PIN,這時候就得靠大家的幫忙了
江湖一點訣,靠著大家的幫忙我輕鬆的更改線路
裝上去,OK囉
測試了一晚 覺得沒問題就把這顆螢幕還給大姊了
在此非常感謝大家的資料,雖然我很多都看不懂所以沒下載,
但是用到了就覺得雖然只是幾個字,但卻都是重點啊
感謝感謝




=====================================================================

在下不會分辨公版的差異
我買的是2燈的 上面有寫SAMPO(聲寶嗎?) , 應該不是公版吧
這塊90元的在電子街文華電子買的 , 日本橋對面
測試故障是因為它短路的一塌糊塗 , 順藤摸瓜下去一直查到沒短路現象就是了
而且高壓板2邊電路幾乎一樣 ,可以對照 , 所以很簡單就查出來了
只有應用到電晶體測試方法就可以了 ,
線路我也看不太懂啦 , 太深的我就不行
我也只會查短路啦
PS 圖片那2顆是正常的那一邊拍的 , 不良的一邊我拆光了沒補上















2013年4月1日 星期一

WD硬碟的黑標,紅標,綠標和藍標的用法


WD硬碟的黑標,紅標,綠標和藍標的用法


下面就是四種顏色的硬碟:
藍標硬碟是可以提昇效能,所以用在系統槽也就是C槽可以發揮最大,
綠標硬碟為節能減碳型所以用在儲存一般資料,價格也很便宜,
黑標硬碟除了提昇效能穩定性也高,一般企業用,預算夠的人可以買這種,
紅標硬碟是儲存伺服器用,容錯能力提高,適合有磁碟陣列功能的硬體,
耗電量低,對長期開機的伺服器有很大的節省,外接儲存裝置用這種硬碟也不錯!
如果不計金額,系統槽用黑標,儲存用紅標是最好的組合~

電源供應器完全解密:17個觀念搞懂數字陷阱、看清規格真相





C2d147fe0f9dc9db3ddfa47118545795
買電源供應器最大的困擾是:市場選擇太多了,而且規格很複雜、要了解的數字也很多。為了買到合用的電源供應器還可以省荷包,整理了幾個重點:決定功率與規格、搞懂能源轉換守住荷包、電源供應器內部架構與運作模式,讓大家可以好好認識這個重要的電腦零組件。

快速瀏覽:

  • 第一式、決定功率與規格:
    • 負載不等於消耗功率、功率不用多足夠就好、避開功率規格陷阱、全套模組化更方便、ATX版本影響有限
  • 第二式、搞懂能源轉換守住荷包
    • 低轉換效率傷荷包、80 PLUS賣什麼藥?、大功率更需要高效率、採購前停看聽、有了80 PLUS還要PFC、功率因數幫你做環保、電源不是亂插就好
  • 第三式:電源供應器內部架構與運作模式
    • 過濾雜訊再進行轉換、電力怎麼轉換出來?、保護機制一個不能少、散熱風扇大才炫?、安規認證知多少?

    何謂電源供應器?

    電腦系統普遍採用的電源供應器,完整名稱是交換式電源供應器(Switching Power Supply或稱Power Supply Unit),一般定義為交流電轉直流電(AC to DC)或直流電轉直流電(DC to DC)形式。對多數桌上型電腦而言,其作用是將交流電(AC)室內電源轉換為直流電(DC),以驅動電腦零組件裝置。常見輸出功率為200W至500W之間,普遍應用在迷你桌機、主流規格系統上,至於100W以內功率產品,主要是以俗稱「變壓器」的形式存在,做為筆記型電腦等低功率需求設備的電源轉換供應裝置。

    市場選擇多如牛毛

    在賣場拾起雪花般飄來的報價單可以發現,電源供應器品牌數量多到超乎想像,近乎百餘款的選擇連編輯們眼睛都看花了。這些報價單,或說是廠商行銷訴求重點如出一撇,除了比輸出火力(即輸出功率負載),也較勁掛了80 PLUS認證哪種牌子(轉換效率高才夠威),並且強調採用「過鹹水」的電容器(日系才是王道?),要有模組化線材設計才能顯現玩家本色,最後還要來顆大尺寸散熱風扇涼爽一下。
    耐心看完報價單上提供的這些資訊後,相信多數人還是一頭霧水沒個譜,能夠當場一眼看穿的,大概只有輸出功率、價格、效能認證這幾點差異而已,因為店家已經「大心」地幫大家整理好這些資料。不少人碰上這問題,選擇方法就傾向經驗法則(使用過,印象良好的產品)、託付口碑行銷(挑選鄉民大推機種),甚至是交由店家溫馨推薦。當然了,並不是說這麼做並不好,但如果你本身對電源供應有多一分認知,那麼選擇、比較起來就不會那麼傷腦筋,你說是吧?
    不蓋你,報價單上陳列的產品只是冰山一角,上網搜索會發現選擇性居然高達上百款!

    採購第一式:決定功率與規格

    依自己選購產品的邏輯,規劃出後續文章段落順序,在實際採購流程上,當然還是可以依照個人習慣來改變,重點是能搞懂電源供應兩三事就好。

    負載不等於消耗功率

    電源供應器產品標示的功率數值,代表標準設計「輸出負載」能力,並非最高「消耗功率」值。輸出負載是指能夠提供給裝置使用的電源總和量,當裝置電力需求超出標示規格時,電源供應器大多會進入超載模式,除了供電穩定性容易出現變化之外,長時間使用下來也會折損產品壽命。至於電源供應器吃掉了多少市電,才是以消耗功率來表示,通常做為推算電費、評估不斷電系統採購規格、電力設備布局規劃的參考值。
    另一方面,電源供應器並不是全時以最大輸出功率運作,實際輸出量視電腦裝置需求而定。相對來說,耗電量(即消耗功率)也是浮動狀態,輸出功率加上能源轉換效率值,才是實際消耗功率。並不用擔心大功率機種特別耗電,或是認為選擇小功率機種,能夠為你省下白花花的鈔票。新手朋友容易搞混這幾項特性,雖然對採購決策影響不算太大,搞清楚差異還是必要的歷程。

    功率不用多足夠就好

    功率的選擇說來不也難,主機板、記憶體查不到資料,那麼保守估計總合耗用50W大多足夠。至於耗電量同樣不詳的顯示卡,現在評測文大多會加入消耗功率測試項目,可以取其數值來當作參考。而硬碟機、燒錄器等儲存設備,則是會明確標示12V、5V電壓值的電流需求,自己簡單的將電壓值乘上電流值(套用歐姆定律公式,功率P=電壓V x 電流I),就可以得到尖峰消耗功率值。
    將這些配備的理論消耗功率全部加總,就是採購電源供應器的「最低」功率規格要求。此話怎麼說呢?估算功率必需取裝置的瞬間、尖峰(Peak Loading)電源需求值,才不會讓電腦在緊要關頭出包死機。另一方面,電源供應器長時間以全負載(100%)運作,零件溫度、電流量等因素都會影響到產品壽命期,因此理想的最高負載值通常是抓70%至90%之間。意即如果評估配備平均瞬間功率約為300W,那麼建議購買350W的規格機種,才能兼顧壽命週期,並且預留小幅增加裝置的彈性空間。

    避開功率規格陷阱

    電腦各類裝置電壓需求有12V、5V、3.3V這3種規格,其中又以供應處理器、主機板、顯示卡、硬碟機的12V需求量最高,電源供應一般都會以12V、18A之類的方式,標示出各電壓的電流負載值。3.3V和5V部分是由12V降壓而來,有些產品會以合併計算輸出功率的方式標示,至於12V則是獨立計算。雖然這幾項數值不等於電源供應器的「標準」輸出功率,不過可以用來評估是否能夠承載特定裝置的電源需求。
    選購產品時稍加留意並不難發現,知名大廠或是高價位機種,總和「標準」輸出功率通常大於規格標示值,基本上,我們可以將這類型機種視為足瓦產品。必需特別留意的就是,數據加總之後還達不到標示規格的產品,或者是「標準」輸出功率不足,但「超載」(或稱峰值)功率符合標示規格的產品。這類陷阱通常出現在型號編碼原則部分,比較規格時千萬記得睜大眼睛,別讓閱讀辨識直覺性高的型號給「誆」了。
    ▲「物大便是美」並非絕對,大功率機種體積相對來得大,機殼是否能夠容納也得留意到。
    ▲圖中範例產品規格,型號令人聯想到500W規格,額定標準輸出功率500W,3.3V與5V合併為152W、12V部分達432W,最大輸出負載總和584W,屬於標示誠實的機種。
    ▲圖中範例產品規格,型號令人聯想到510W規格,額定標準輸出功率僅431.5W,3.3V與5V合併為165W、12V部分達360W,最大輸出負載總和525W,有低規高標之嫌。

    全套模組化更方便

    電源供應器線材組模組化設計,是目前玩家之間的熱門話題與選擇,不可否認這確實是個好主意。畢竟多餘的線材整理、收納相當麻煩,擠在電腦機殼裡面不僅礙眼,還會妨礙冷熱交流。這些問題在小型化電腦主機上面更為嚴重,甚至還會造成組裝的不便利,偏偏不完美的是,目前只有ATX規格、300W以上的中高功率機種,才會提供這樣的設計。
    選購這類型產品得特別留意「全套」與「半套」設計的差異,任何線材都可以自由插拔,理所當然是完全模組化設計,這也是編輯最為推薦的類型,才能將模組化的意義發揮到最高。至於某些產品將主機板電源、處理器輔助電源等,幾項系統必要的電源線材採用傳統固定式設計,模組化用在SATA、顯示卡輔助電源等線材組,這樣半套的設計方式好不好,就見仁見智了。

    ATX版本影響有限

    個人用電源供應器設計參考標準,是以Intel制定的ATX規範為主,Intel在不同時期推出的版本,大多是針對時下電腦平台的電源需求最佳化要求規格,其中包含轉換效率、電流輸出負載、電源接頭形式規格等等。概略上來說,ATX12V 2.0制定出20pin主電源接頭擴展為24pin,ATX12V 2.1提供PCI Express匯流排介面卡輔助電源。也就是說,目前市場上廣為流通的ATX12V 2.2版本產品,已經可以滿足大家應用上的需求,並不用太過於斤斤計較各版本間的差異。
    除了ATX12V之外,主打商用電腦市場的EPS規範產品,大致上和ATX12V相容,可以交互搭配使用。不過需要特別留意的是,EPS12V規範的處理器輔助電源為8pin腳位設計,比ATX12V標準的4pin多出4支腳位,但是腳位定義與接頭規格形式某程度上相容。像是ATX12V電源供應器拿去接EPS12V主機板時,可能會發現供電量不足的問題,又或者是EPS12V處理器輔助電源無法插入ATX12V主機板。諸如此類的限制,採購前多加留意一下才好。
    ▲線材組全模組化(圖右)和半模組化(圖左)設計,筆者認為既然打定主意選模組化機種,當然就是要「全套」模組化才過癮。
    許多中高階主機板不分Intel、AMD平台款式,處理器輔助電源都採用起EPS12V的8pin腳位設計,增加電源供應器搭配選擇彈性。
    ▲主機板主電源接頭:供應12V、5V、3.3V電源,採用20pin加4pin活動式設計,向下相容舊規格20pin腳位主機板。
    處理器輔助電源接頭:供應12V電源,採用4pin加4pin活動式設計,向下相容舊規格20pin與EPS12V腳位主機板。
    ▲PCI-E 2.0輔助電源接頭:供應12V電源,採用6pin加2pin活動式設計,向下相容6pin的PCI-E 1.0電源規範顯示卡。
    ▲SATA電源接頭:供應12V、5V、3.3V電源,已經大量取代傳統4pin設計的Molex電源接頭,應用在儲存裝置上。
    Molex電源接頭:供應12V和5V電源,一般俗稱大4pin接頭,目前應用性主要集中在連接風扇等周邊裝置。
    ▲3.5吋裝置電源接頭:供應12V和5V電源,早期主要為3.5吋軟碟機採用,不過目前重要性與使用機率極低。

    第二式:搞懂能源轉換守住荷包

    包含80 PLUS、功率因數在內,一大堆電力相關名詞滿天飛,好像都和環保以及電費脫離不了關係。接下來就讓我們來搞懂,在使用上有什麼差異,究竟和荷包存在何種關聯性。

    低轉換效率傷荷包

    能源轉換必有損失的定理,追求近乎「零」損耗是科技業、工程師努力突破的方向,這些轉換過程中流失的電力能源,通常是在電晶體、電阻器等零組件上,轉化為廢熱人間蒸發掉。這不難想像,電流通過元件即會產生一定熱能量,再加上轉換過程損失而產生的額外廢熱,將導致電源供應器內部溫度大幅提升。
    為了運作穩定性、產品壽命週期考量,除了得選用溫度承受力高的零組件,還得在功率電晶體等部位加入大量散熱片,並且配備風扇來帶走廢熱。此外別忘了,再好的風扇散熱機制都會產生風切聲等噪音,特別是在夜深人靜時更顯得擾人。對使用者而言,由於電腦廢熱量讓室溫提高了,免不了仰賴電風扇、冷氣等空調設備,來讓電腦和自己涼快一下。也就是說,低轉換效率產品在無形中只會徒增電費帳單等實質負擔,算是百害無一益。

    80 PLUS賣什麼藥?

    80 PLUS是針對電源供應器轉換效率的認證組織單位,在此之前,業界並沒有一個明確規範,或者是效能標示規格與認證機制,電源供應器產品實際轉換效率普遍介於50%至70%之間。也就是說,當電源供應器輸出300W功率時,實際從市電輸入的交流電將約等於429W至600W,平白消失的電力至少在129W以上。
    該規範明定產品在20%、50%、100%輸出負載,轉換效率必須達到80%以上,才有送測領獎品牌的資格。規範推出初期僅規劃出金、銀、銅3個等級,其中最高等級的「金牌」認證產品,50%運作輸出附載的轉換效率高達至少為90%,在3個測試指標輸出負載平均值達88%。同樣以300W輸出功率來比較,只需要約341W的市電輸入,能夠節省88W至259W不等的無用電力浪費。加上新納入的基本認證白牌與最高等級白金牌之後,戰線延伸到趨近完美的90%平均值。

    大功率更需要高效率

    電源供應器轉換效率問題已經存在20~30年,80 PLUS的推出未必和技術進步有太大直接關聯,畢竟廠商並不可能一步登天,瞬間就將轉換效率推到近乎100%。不過認證獎牌有助於產品行銷,能夠吸引廠商更加積極投入改善轉換效率,卻是不爭的事實。雖然各獎牌之間的轉換效率差距並不大,但是參考前面提過的例子可以驗證,當電源量需求越高時,80 PLUS的效益也會隨之放大。所以,精簡型電腦選配電源供應器,未必需要斤斤計較轉換效率,但是在中高耗電量性能平台上,為了荷包著想,銀牌及其以上認證產品建議列為首選。

    採購前停看聽

    實際採購通過80 PLUS認證的產品並沒有太多「撇步」需要記取,原則上就是以獎牌為証明,可別一時不慎跌入廠商行銷文宣的「82+」、「85+」等陷阱字眼,那充其量只是代表最高或平均轉換效率值而已,並不等於它通過何種等級認證。除此之外,少數擅長於商業機種市場的品牌,其實產品的轉換效率表現也相當不錯,選購前不妨多加參觀比較。
    ▲80 PLUS並非公益單位,廠商想送測產品免不了要上繳一筆認證費用,對廠商而言無疑是個負擔。也因此,才會出現同系列機種只送測一款產品,卻將全系列機種掛上認證獎牌的現象。如果有這方面疑慮,那麼記下目標產品完整型號,上80 PLUS組織官網查詢比對通過認證的型號,就可以確定是否為真正通過實測認證的機種。(網址:http://www.plugloadsolutions.com/80PlusPowerSupplies.aspx

    有了80 PLUS還要PFC

    既然談到80 PLUS,就不能省略掉功率因數(Power Factor)。其實這2個名詞並沒有直接關聯,不過受到部分區域法規等因素影響,通過80 PLUS認證的產品,全部都具備功率因數校正電路設計。反觀未通過、沒送測的產品,則視廠商的產品定位、行銷區域,決定要不要內建功率因數校正電路。
    那麼何謂功率因數呢?首先建立一個認知,電源供應器從市電輸入使用掉的電源量,包含能源轉換損失功率部分稱作實功率(Real Power),這也是電力公司向用電戶收取費用的依據。至於實功率和功率因數相除的結果,就是無法被利用的視在功率(Apparent Power),這項數據代表電力公司必需供應多少電力給用戶,才能達到電氣設備實功率的電力需求。功率因數的定義為實功率與視在功率之對比,理想對比值是等於零的狀態(PF=1),那麼虛功率也會跟著降低到零,意即沒有額外的非必要電力浪費。

    功率因數幫你做環保

    多數電源供應器的輸入電流並非正弦波,一旦和正弦波的電壓產生相位差狀態時,便會產生功率損耗、諧波干擾等問題。在這情況下,浪費掉的電力稱作虛功率(Reactive Power),電力公司得製造並且輸出高於視在功率的電源量,以彌補將電力輸送進用戶端電氣設備後產生的損耗。這不僅降低了電力網路利用效率,倒楣的電力公司還不能向用戶收取這筆虛功率損耗費用。
    功率因數校正電路(Power Factor Correction)設計,分為主動式(Active PFC)和被動式(Passive PFC)2種類型,主動式採用主動元件設計,能夠讓電流波形與輸入電壓波形接近一致,故功率因數普遍達到近乎理想值的0.9(即90%)以上。至於被動式設計主要是由電容、電感等元件組成,功率因數表現大多為0.7至0.8之間,而且只能在220V以上交流電壓環境運作。
    由於主動式設計功率因數校正效率高,更具備90V至264V全域輸入電壓都能使用的優點,因此一般標示多國電壓、沒有電壓選擇開關的電源供應器,如果標榜具備功率因數校正設計,必定都是採用主動式設計。

    電源不是亂插就好

    另一方面,在評估用電環境相關設備,舉如不斷電系統、延長線,甚至是埋在牆壁裡面的電源線時,並不能忽視功率因素帶來的「線電流」問題。簡單舉個例子,1部80%轉換效率的電源供應器,輸出300W電源的實功率為375W(3.4A),假定功率因數等於0.95的情況下,電力公司只需要輸出約3.5A電流(394VA),即可讓電源供應器正常運作。但是在現實中,未配備功率因數校正電路的產品,功率因數平均在0.7以下,電力公司實際輸出電源量將達到4.8A(535VA)。這麼一來一往,線電流就相差了1.3A。
    如果以居家用電環境與規劃來看,許多人都會用到的電源延長線,大多是110V、15A(功率負載1650W)規格。窗外那一棟棟屋齡二三十年的老舊公寓,屋內市電插座裡面配置的電源傳輸線路,通常也是接近這樣的規格。在這情境下,單一電源迴路、延長線裝置,連接4台前述配備功率因數校正的系統主機還綽綽有餘,但是不具備校正功能的主機就只能連接3台。從這簡單比較能夠看出,功率因數校正可以節省昂貴的高規格電纜線支出花費,對多電腦、商業環境而言相當實惠。
    ▲下方能源消耗比較線條,A組設定組態為轉換效率60%、功率因數0.6,B組則是轉換效率85%、功率因數0.95。從成本面向來看,B組能夠節省約35%的電費支出,而且視在功率只有A組的40%不到。包括不斷電系統、延長線、室內電源配線等,前端電源網路建置成本降低幅度相當明顯,而且會隨主機數量的增加達到可觀程度。


    第三式:脫掉不等於有真相

    電源供應器產雖然五花八門,卻不像主機板那樣,只隔著一層靜電袋可以輕易取出來看個過癮。在外殼之下,電子零件用料等級可能滿足了視覺效果,卻不代表實際電氣特性的好壞。而且透過簡單的電錶、軟體等測具,充其量只是看到輸出電壓穩定性與轉換效率,唯有搭配示波器等設備,才能將電源品質(Power Quality)、諧波(Harmonics)、漣波(Ripple),以及湧入電流(In‐rush Current)等更多面向呈現出來。

    設計多變內行才了

    話雖如此,我們還是來稍微瞭解一下,電源供應器內部架構與運作模式。交換式電源供應器主要是由輸入級(Input Stage)、功率因數調整級(Power Factor Correction)、功率級(Power Stage)、回授級(Feedback Stage)等部分組成。並且依電路架構設計的不同,區分成反馳式(Flyback)、順向式(Forward)、全橋式(Full Bridge)、半橋式(Half Bridge),和推挽式(Push Pull)等拓僕(Topology)型式。
    一般來講,電源供應器結構是可以經由肉眼目視,依零件布局位置、採用零件規格等級這些條件,來判斷電路用途與電路設計的高低。不過在現實上,時下的電源供應器追求大輸出功率、小機身設計,以便容納進空間有限的機殼內,因此各零組件排列相當密集。在眾多零件單擋卡位情況下,未必能夠看清楚整體電路結構設計,也就只有「普羅」級行家才能窺探出一二。

    過濾雜訊再進行轉換

    說到前端的輸入級部分,大家對EMI(Electromagnetic Disturbance)這名詞應該不陌生。電子設備都會產生傳導性電磁雜訊干擾,就像傳染病般地透過電源線傳導(一般稱作Power Line Noise),相互干擾該電源迴路上的其他裝置,因此必需加裝EMI濾波器來排除。
    現在的機殼特別講究散熱性設計,也許透過外殼的散熱孔,就可以在市電插座後端發現一體式EMI濾波器裝置,或是以電容、電感組成的濾波電路(部分產品採用2階EMI濾除設計,所以都會出現)。當輸入電源通過EMI濾波器只是開始,由於市電經過變壓器轉換只是改變電壓值,得到電源型式還是「交」流電。因此必需透過整流和濾波這些動作,才能夠轉換成電腦裝置採用的DC直流電源。
    ▲實際以銀欣科技SST-ST75F-G扒開外殼當作範例,除了標準的輸入級、功率因數調整級、功率級、回授級組成架構之外,還具備完善的EMI濾波處理。

    電力怎麼轉換出來?

    由於前面章節已經介紹過功率因數,這邊就快轉跳過直接進入下一階段功率級。這部分主要是以由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脈波寬度調變)、驅動電路、功率開關、隔離高頻變壓器,以及二次整流濾波電路等龐大陣容組成。包括主與副變壓器、電源管理電路等元件都是集中在這一部分,不單是電源供應器的核心,也是決定產品好壞的關鍵。
    大意上來說,PWM和驅動電路負責控制功率開關的工作狀態,開關導通時,輸入電壓會進入變壓器的初級繞組,一方面儲蓄電能量並且將能量感應到次級繞組。之後經由二次整流濾波電路,將次級繞組上的交流電轉換並且整流成直流電,再加上一道漣波濾除動作,就可以輸出乾淨、穩定的+12V直流電。功率開關反向狀態是關閉時,原先儲蓄在初級繞組的能量,釋放並且轉移感應到次級繞組上,也能夠持續輸出直流電。
    ▲電源輸入端EMI濾波電路。
    不過這樣並不算大功告成,最後還要通過回授級的嚴格把關。首先由誤差放大器擷取比較實際輸出電壓和設定參數的誤差值,然後透過光耦離器將結果耦合到PWM控制電路,改變脈波寬度來控制功率開關動作,才能讓直流輸出電壓維持在設定目標範圍內。在整個電源轉換電路中,還包括了些其他作用功能,像是安全防護相關的電壓、電流保護等電路設計,或是直流電轉直流電的功能電路,以便將唯一產生的+12V電壓,降轉成+5V和+3.3V規格。
    ▲橋式整流與APFC校正電路(電感左側)。

    保護機制一個不能少

    一部理想的電源供應器,除了輸出電源要乾淨、穩定、準確之外,保護機制電路的設計也相當重要,才夠資格稱上是好產品。保護功能分為OVP、OCP、OPP、OLP、UVP、OTP、SCP等項目,也有少數廠商會自創行銷名詞當作噱頭,不過實際上都是相同基礎的設計。必需特別留意的是,因為產品定位、研發設計成本考量,甚至是技術能力限制等因素,並非每款電源供應器都會完整配備這些功能,選購前可要睜大眼睛比較。
    去繁從簡的來講,OVP(Over Voltage Protection,過壓保護)和OCP(Over Current Protection,過流保護)是用來限制輸出電壓與電流上限值,這2個功能存在互補關係式,任何一方數值提升都會讓輸出功率隨之增加,所以同樣重要而且必備。而OPP(Over Power Protection,過功率保護)和OLP(Over Load Protection,過載保護)也是哥倆好,其關係式和OVP對上OCP相似,是用來限制標準與最大負載輸出功率值。
    至於UVP(Under Voltage Protection,過低電壓保護)則是比較有趣,原來電子裝置不單是遭遇過高電壓值會損壞,低於標準範圍也是會出問題。另外的OTP(Over Temperature Protection,過溫保護),是負責內部溫度過高時的處理機制,而SCP(Short Circuit Protection,短路保護)說來就更簡單,能夠避免電源輸出迴路發生短路而損壞裝置。這些功能具有一項共同特定,那就是以自動關機為保護機制。
    ▲溫控與保護電(OCP、OVP、OLP、OTP等功能)。
    ▲一次測高耐壓電容器,儲存電能並且平滑整流後的高壓直流電。
    ▲主變壓器與輔助變壓器。
    ▲功率級一次測功率開關電晶體。

    散熱風扇大才炫?

    標榜大尺寸散熱風扇設計,是目前多數產品一致的行銷重點。以往的產品都是配備8公分風扇設計,安置在電源供應器後端,將包含系統在內的熱量往外抽。進階一點的產品,則是在內側也配備1顆風扇,以提升整體散熱效果。不過現在流行的,是在內側用上12公分甚至14公分超大尺寸風扇,優點是扇葉能產生的風壓值高,只不過相對的是風切聲噪音值也會隨之提高。
    好在,科技始終來自人性,噪音問題交給自動轉速控制設計就能擺平。在這前提下,大尺寸風扇只需要以低轉速運轉,也可以達到和小尺寸風扇相同的散熱效果,讓電腦系統安靜又涼快。不過還值得注意的,是那鮮少見到的風扇延遲關閉功能。也就是電腦系統關機之後,電源供應器的風扇還能持續運轉一小段時間,把主機內部和本身累積的熱能排放出來。以上幾點雖然無關電源供應器性能,卻能帶來更好的電腦操作使用體驗,不妨列入選購次要重點內。
    ▲散熱風散尺寸大小各有利弊,配備自動轉速控制功能,才能讓散熱性與噪音值兼優。

    安規認證知多少?

    還記得很久以前,坊間流傳一招電源供應器選購心法:「安規認證標章越多越好」,通過認證多,通常代表這款產品不至於太差。事實上是這樣嗎?答案是、也不是。安規認證主要目的是為了確保產品在正常使用下,不會發生漏電、爆炸、電磁波外洩等,對人體產生危害的不利因素。這些認證是由不同國家、認證組織機構所設立的規範,並且在特定地區域具有強制力,例如歐盟就規定產品必需通過TUV、CB等認證,才能進入歐盟成員國家銷售。
    換個角度來想,其實安規就像是進入特定國家、區域市場的收票口,廠商得自掏腰包送測產品,才能取得入場卷。對使用者而言,產品通過安規認證數量多的最大意義,只是代表這些產品具有良好「電氣」特性,不至於發生比電腦整台掛點還嚴重的大事件而已。畢竟安規認證種類繁多,全送測下來是筆可觀的成本花費,如果產品「性能」沒有達到一定水準以上,肯定是沒有廠商願意這樣燃燒產品開發預算的。

    出手前停看聽

    總和而言,無論市場上流通的電源供應品牌與款式有多少,採購前「停、看、聽」是不變的法則。功率設定方面,如果沒有十足的把握估算出合適功率值,可以上Outer Vision eXtreme網站,選擇eXtreme Power Supply Calculator Lite來幫你簡單試算(網址:http://www.extreme.outervision.com/psucalculatorlite.jsp)。至於與主電源、輔助電源等接頭,原則上只要合乎主機板、顯示卡,以及裝置的數量與規格要求,還要需要留意的,也就只有+12V輸出必需能夠負荷顯示卡對PCI-E輔助電源的需求而已。
    至於其他部分,能選擇80 PLUS高認證等級機種當然是再不好過,因為這類產品都會具備APFC電路,整體使用上不僅省電費,還有廢熱量與噪音比較低的優點。再來就是和內部電路相關的抉擇問題,相信你現在也瞭解到,電源供應器測試比較談和容易。那麼多比較產品標示規格,選擇配備EMI、完整保護機制,再加上擁有一定數量安規認證的產品,通常來說都不至於碰上地雷。最後,就和大家一同勉勵「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擁有好拋兒」。
    ▲滿滿的安規認證標誌,代表了何種意義呢?肯定的是,和電源供應器本身的性能無關。







    2013年3月25日 星期一

    eSATA 簡介

    eSATA 簡介
    06 / 23 / 2008
    eSATA 是SATA 用於外接裝置的的標準,規格上皆延續SATA,同樣可以達到300MB/s的傳輸率,但為了延伸 Serial ATA 的外接用途,因而特別在連接線、連接頭與信號要求上有不同的定義與規範。相較於現有的外接儲存方案,eSATA比現有的外接儲存裝置,例如IEEE 1394或 USB 2.0提供高達6倍的傳輸效能,IEEE 1394a 傳輸率只能達到50MB/s,USB 2.0傳輸率最高60MB/s,eSATA II 則是300MB/s。

    連接線與接頭的改變如下:
    ◎ 特製的 eSATA 連接頭,外接的接頭已經不同於原先內接SATA 的 L型設計,所以原先內接的SATA Cable 是不能沿用到 eSATA 接頭。

    ◎ 為避免靜電放電(ESD Electrical Static Discharge)造成電路的損壞,安插的深度也從原先的 5釐米加大到6釐米,並且接觸點也往後挪了位置。

    ◎ 為提供電磁干擾(EMI)保護並且符合FCC和CE的電波放射標準,最長可達兩公尺連接線加入遮蔽層(shielded)的設計,另連接頭也導入金屬接點。

    ◎ 連接頭上下表層加入彈簧作為支撐的構造。


    這些特別堅固的設計,不僅安裝一樣容易,更經得起高達 5000 次的插拔(內接式SATA 僅允許50次),若是支援RAID功能,甚至可以做到開機狀態下的熱插拔,很適合連接外部儲存裝置作為備援解決方案。


    ● 使用注意事項
    1. eSATA 無法由連接線提供電源,仍須另外接電源。

    2. 目前市面上有些產品的設計雖然標榜的是eSATA 規格,但實際上可能是採用內部用SATA 連接頭或 像是IEEE 1394之類的介面規格,這些產品不符合eSATA 的規範,可能會產生匹配問題或者EMI 問題,應該避免使用。

    3. 目前主機板對於eSATA 的支援並不普遍,如果主機板不支援可以透過外加配接卡(Host Bus Adapter)或支架(Bracket)的方式擴充。圖示是含有eSATA接頭的華碩 P5B主機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