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穴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穴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5月9日 星期五

壯漢突中風 針灸復健能走了

壯漢突中風 針灸復健能走了
【自由時報】2013-11-14_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

38歲的黃姓油漆工長期「晚睡、早起」,愛喝冷飲又是外食族,也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2年前午休後突然缺血性中風,送醫急救後仍左半身癱瘓,住院時,把握黃金治療期搭配針灸,一個月後已從原本坐輪椅恢復到可以拄枴杖出院。

◎治療8個月後已不用柺杖
黃男出院後,仍持續接受針灸治療8個月後,可自行走路,現在仍持續接受針灸治療,可在家中開的油漆行接案子、巡工地。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針灸科中醫師張恆偉指出,中醫認為,心主血脈,黃姓患者天天吃便當且喝冷飲,影響心血管健康,屬於中風的高危險族群。

黃男中風後,左半身癱瘓,除了西醫治療,也嘗試一週23次的中醫針灸,張恆偉先為他針灸手臂內側的內關穴,促進血液循環,穩定心臟功能、改善血管品質和降血壓。

同時也在他的手部曲池、手三里和合谷穴腿部的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施針,加強肌力,另外也在頭部右側的運動區下針,刺激左半身的運動功能。

張恆偉說,中風後1年內,二度中風的機率是16%10年內復發機率為43%,除了西醫治療,針灸可改善意識不清、手腳無力、言語和吞嚥困難等,院內分析健保資料庫發現,針灸降低再中風的機率,不輸給藥物。

張恆偉指出,他4年來針灸治療上百名20幾歲到80歲的中風患者,不少是23度中風,但再中風的機率只有10%


中風3個月內是針灸治療黃金期,中醫師指出,現在全民健保有提供「腦血管疾病輔助治療計劃」,患者僅需部分負擔。最重要的是,「三高族群」和生活作息不正常的人,要控制飲食和不熬夜,才能預防中風。另外平常多揉按內關穴,每次5分鐘,可穩定心臟功能、改善血管品質和降血壓,也能保健










2013年3月24日 星期日

小腿腫脹痠痛 指壓穴道可緩解


小腿腫脹痠痛 指壓穴道可緩解

文/戴嘉宏

25歲的王小姐在百貨公司,做櫃台服務工作,每天要穿著高跟鞋,站8個鐘頭;36歲的林小姐則是一般上班族,往往一坐下來,用電腦工作就會坐4、5個小時以上。她們的共通點就是:下班後,小腿腫脹痠痛不已,前來就醫。

一般而言,小腿若是冰冷疼痛、走不動,要考慮是動脈阻塞的問題;下肢血管腫脹則是靜脈曲張問題;若腳麻,則要懷疑是否神經被壓迫到?如果經檢查後,排除以上狀況,那麼常導因於久坐或久站,因為長時間的固定姿勢,容易引起肌肉僵硬、痠痛,血液循環變差,乳酸代謝緩慢,形成惡性循環,因此除了儘速接受治療外,病人平時也可利用穴位指壓,以及復健運動來緩解。

◎以拇指按壓穴位,會感到痠脹,持續10秒,再以手捏揉鬆緩小腿肌肉,可重複數次:

●委中穴:在膝蓋後面,大腿與小腿交會的膕窩處中心點。

●承山穴:踮起腳尖,足跟輕提,在小腿肌肉正中出現凹窩處。

●崑崙穴:足外踝中央高點與跟腱之間凹陷處。

◎平時常做復健運動,維持10秒,各做5回,可減輕痠脹疼痛感。

●仰臥:屈膝抱胸,左右交替,最後雙腳同抱。

●俯臥:彎曲膝蓋,盡可能使足跟碰到臀部。

●站立:雙手叉腰,左腿在前彎曲,右腿伸直往後,左右交替。

●坐姿:膝蓋自然彎曲約90度,先將左小腿抬起至水平,維持10秒,再換右腳。

平時勿久坐或久站,每隔1個鐘頭宜變換姿勢,可足浴泡腳,睡覺時,墊高腳部。

(作者為北市慶和中醫診所院長)

電腦病 穴道按摩緩解


電腦病 穴道按摩緩解

2009-11-22

文/洪毓珮

長期坐在電腦桌前工作的上班族,易因長時間固定某姿勢在電腦桌前,以致某些肌肉群過分收縮,無法放鬆,甚至造成局部神經壓迫,出現肩頸、手部痠痛等症狀,這也就是惱人的「電腦」病。

由於常見的受傷肌肉群包含:提肩胛肌、斜方肌、闊背肌、棘上肌、棘下肌、胸大肌、胸小肌及手部的脛前肌、旋前肌、外展拇長肌、伸拇長短肌等,一般可在雙側風池、肩井、肩貞、肩外俞、天宗、手三里及列缺穴處,發現局部筋結(肌肉僵硬)及特別痠痛等現象,嚴重者因頸部神經根發炎,影響頸部活動,或者手部出現牽連性痠麻感及疼痛難耐等,令電腦族苦不堪言。

◎該如何避免這些煩人的惡果呢?

●應養成使用電腦50分鐘後,就起身活動活動筋骨;其次,避免過分伸展及旋轉頸肩肌肉群,發出「喀、喀」聲響,以免造成頸椎關節磨損,形成退化性關節炎或骨刺,壓迫到頸神經。

每個穴位按壓5-10分鐘

●可利用中醫穴道或現代醫學筋膜激痛點,進行局部按摩或熱敷,如頸部僵硬,可使用穴道「風池穴」(斜方肌第一激痛點),亦是大部分頸肩肌肉群的起始點。

如雙肩痠痛僵硬、活動不暢,可揉按「肩井穴」(斜方肌第三激痛點)、「天宗穴」等,鬆緩雙肩不適感。

●若因長期使用電腦,導致前臂疼痛、旋轉不利,可按壓「手三里穴」,使前臂伸展肌肉放鬆,減少不適感。

●若已有手部症狀,建議合併使用護肘及護腕固定,以減少肌肉束摩擦,造成進一步的傷害。

●每個穴位平均按壓5到10分鐘。

●倘若所有方式皆無法緩解時,最好還是能請教專業中西醫師,以進行更詳細的檢查及治療,千萬不要強忍疼痛,造成日後不可避免的傷害。

(作者為竹山秀傳醫院中醫師)

中醫調整腹瀉 可搭配穴道按摩


中醫調整腹瀉 可搭配穴道按摩

2011-12-12

圖.文/廖晏農

現代人操勞忙碌,不論上班或是學習進修,都背負著許多壓力,三餐往往不定時、不定量、不均衡;下班、下課後,或者遇到假日又常喜歡外食應酬,三餐老是在外的結果讓腸胃系統受到傷害,開始產生腹脹、便秘、打嗝、胃酸逆流、消化不良、腹痛、腹瀉等不適症狀,長期下來,身體健康也跟著亮起紅燈。

中醫認為,如果大便形狀稀糊而散,型態像番茄醬,或是呈米湯水狀,即使大便次數只有一天1到2次,皆可判斷為腹瀉。但是如果一日大便次數2到3次,但解出來的便便有形成條狀且無腹部不適者就不能稱為腹瀉。

常見腹瀉的原因多為飲食不乾淨或腸胃道被細菌、病毒等感染、暴飲暴食、情緒失調或壓力過大、體力虛弱或慢性疾病等造成。

臨床上,中醫常見證型分類可區分為:寒濕證、傷食證、脾虛證、腎虛證及肝鬱證等5個證型,但患者的症狀常非以單一證型表現,往往兼具多重症狀表現,如肝鬱證合併脾虛證的症狀。因此中醫師常依據個人症狀及體質開立處方。

◎中醫證型分類及常見症狀如下:

●寒濕證:大便稀糊而散,甚至如水狀;腹痛伴隨腸鳴聲、食慾減少或上腹悶。

●肝鬱證:常因為情緒緊張或憂愁、惱怒時,就容易腹瀉、腸鳴、腹痛、易放屁。

●脾虛證:長期大便形狀稀糊而散,伴有未消化的食物殘渣,吃到比較油膩的飲食後,大便次數會增加。

●傷食證:常見於暴飲暴食或過食生冷食物之後,大便臭如腐敗雞蛋。腹部悶脹,但在腹瀉後緩解。

●腎虛證:較常見於老人,好發作於清晨,腹痛、腸鳴及腹瀉,腹瀉後緩解。

除了依中醫師處方服用方藥調理腸胃外,也可考慮搭配針灸或穴道按摩法來鞏固療效。

◎穴道按摩法方面,常按壓胃經的足三里穴(圖一和圖二)。

中醫理論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意指腸胃系統是維持人體生存及健康的重要環節。因此平時在個人保養方面,應注意飲食潔淨衛生,少吃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或是不要過度飲酒、避免過度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保護腸胃;保持心情愉快,避免過度煩惱,規律適當的運動等。秋冬季節應避免腹部著涼,都可以減少腹瀉發作的機會。

有些食物如:山藥、薏仁、蓮子、紅棗、芡實等,有固脾健胃的效果,可設計成藥膳,如:山藥薏仁排骨湯、蓮子紅棗雞湯、四神湯(圖三:芡實、茯苓、蓮子、山藥)等作為食補之用,保健腸胃。

(作者為高雄長庚醫院中醫內科主治醫師)

▲四神湯(圖三)。
▲足三里穴(圖二)。
▲足三里穴(圖一)。






2013年3月23日 星期六

穴道按摩加茶飲 向失眠說不


穴道按摩加茶飲 向失眠說不

2012-02-15

文/阮膺旭

你有數羊數一整晚,卻還是難以入眠的經驗嗎?許多人為了換來一夜好眠,只好藉著安眠藥幫助入睡,但卻同時害怕成癮問題。其實中醫針對治療失眠有不錯的效果,可利用針灸、穴道按摩,搭配茶飲,改善睡眠品質。

失眠的原因包括身體不適所引起,如疼痛、咳嗽或夜尿,或生理情緒與環境所影響,像是喝提神飲料、睡眠環境太吵等。

◎中醫可以依據症狀不同,使用不同藥物,幫助患者入眠:

●心脾兩虛:不易入眠、眠淺,同時有健忘、疲倦、不想吃東西等症狀,治療常以歸脾湯加減。

●陰虛火旺:除失眠外,常伴隨煩躁不安、耳鳴、手足心熱、盜汗、口渴等症,較常出現在更年期或停經婦女。治療常以知柏地黃丸為主。

●心膽氣虛:以多夢為主,易於驚醒且平時易緊張,較神經質的人。治療常以溫膽湯為主。

●肝鬱血虛:多夢易醒,常見於上班族,或個性急躁,或心情常不好的人。一般以加味逍遙散治療。

◎穴位按摩:

幫助失眠的穴道有內關穴、失眠穴、神門穴等,或藉由耳穴按摩耳神門穴,也具有同等功效。

◎茶飲方面:

可利用薰衣草、茉莉花、桂花,另外也可自製中藥茶飲。

●酸棗仁茶

材料:酸棗仁3錢,柏子仁3錢,五味子1錢加適量的水煮沸。

功效:寧心安神、斂汗,虛煩不眠、多夢、體虛多汗。

●蓮子桂花冰糖湯

材料:蓮子3錢,冰糖少許,桂花2錢,加白木耳和百合熬成甜湯。

功效:具養心安神、健脾止瀉的作用。如虛煩驚悸、失眠不寐、食慾不振等症,更可滋陰潤肺、補脾安神,適用於各種慢性病損傷心肺所致的失眠、心煩等。

●安神茶

材料:甘草1錢、浮小麥3錢、紅棗10顆、酸棗仁4錢、溫水1000c.c.。

功效:有疏肝解鬱、寧心安神功效,可以改善失眠多夢、心悸盜汗、煩躁焦慮,適合更年期或停經的婦女服用。

(作者為大林慈濟醫院中醫科醫師)



▲酸棗仁茶(照片提供/ 阮膺旭)
▲安神茶(照片提供/ 阮膺旭)
▲耳神門穴(照片提供/ 阮膺旭)
▲神門穴(照片提供/ 阮膺旭)
▲失眠穴(照片提供/ 阮膺旭)
▲內關穴(照片提供/ 阮膺旭)

跨年吼叫竟「燒聲」 穴道按摩可緩解


跨年吼叫竟「燒聲」 穴道按摩可緩解

2013-01-02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

跨完年準備收心上班,不過,不少人因為跨年狂歡,不僅頸肩痠痛、喉嚨也喊得疼痛、甚至聲啞、聽力受損。這時候該如何急救呢?除了噤聲、多喝水之外,中醫師建議不妨可以試試看穴道按摩。包括拇指上的少商穴、頭上的風池穴等,只要自己按壓,不必花大錢也能緩解不適。

每年跨年活動,總是吸引大量人潮聚集,但跨年後因為喉嚨痛、聲音沙啞、感冒等症狀就診人數也會明顯增多。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黃弘孟指出,跨年狂歡時,不只是參加晚會的群眾會跟著喊叫;有時候因為周邊環境比較吵,民眾講話時也會不自覺提高音量、大聲說話,一個晚上下來、可能導致聲帶急性發炎,也因此,第二天起床就感到喉痛、聲啞。

最簡單保養法︰噤聲、多喝水

黃弘孟指出,這時候要保養喉嚨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噤聲」、「多喝水」,只要過幾天長話短說、少說話的日子,就能恢復正常。如果真的痛得很厲害、有可能是連帶咽喉黏膜也發炎,這個時候就醫、使用消炎藥,可能會有些幫助。

開業中醫師張家蓓則推薦一個不必花錢就能緩解喉嚨不適的方法;她指出,跨年聚會閒嗑牙時,多少都會吃一些下酒零食,其中的開心果果殼就可以拿來當做穴道按摩的輔助品。她指出,如果有喉痛的情況,只要使用開心果殼,輕輕按壓位於拇指指甲橈側(左手就是右側、右手是左側)、距指甲角旁約0.1寸處的少商穴,就能保養喉嚨。

除了喉嚨問題外,如果跨年狂歡後發現聽不清楚,則有可能是因為太靠近音箱,巨大的聲波造成聽力受損。如果有持續聽不見聲音或是嚴重耳鳴,也應就醫治療。



▲利用開心果殼在穴道上輕輕按壓。 (記者洪素卿攝)
▲吃剩的開心果殼,其實也可以用來輔助自己穴道按摩。(記者洪素卿攝)
▲喉痛聲啞可以使用開心果殼,在拇指少商穴輕輕按壓。(記者洪素卿攝)

防腦中風上身 穴道按摩DIY


防腦中風上身 穴道按摩DIY

2008-12-04

〔記者李信宏/苗栗報導〕天氣轉冷,日夜溫差大,腦中風的發生率也跟著增加,苗栗大千醫院中醫科主任褚柏菁示範預防腦中風的自我按摩2撇步,分別是頭頂中央的「百會穴」及後頸部2側的「風池穴」,每天早晚按摩半小時,可減少腦中風上身。

褚柏菁及中醫師黃一律表示,只要做好預防措施,就能有效避免腦中風,在飲食方面,少吃太油膩或太鹹的食物,並養成規律運動的好習慣,每天2次測量血壓,血壓異常應即時就醫或按時服藥。

褚柏菁、黃一律都說,最近日夜溫差大,人體血管會加速收縮,腦中風的發生率也跟著增加,民眾要做好保暖措施,例如晨間剛起床時,不要馬上離開棉被,最好先在被窩裡動一動,等身體暖和後,添加衣物再下床;民眾也應多喝溫開水,一方面保暖,同時也降低血液的穠稠度。

每天早晚按摩半小時

褚柏菁教導預防腦中風的自我按摩DIY,她建議民眾每天自我按摩2次,每次約20分鐘至半小時,「夫妻互按,或兒孫幫父母、祖父母按摩,還能增進感情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