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中風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中風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5月9日 星期五

健康殺手 老人缺牙 傷身害命

健康殺手 老人缺牙 傷身害命
【自由時報】2013-10-20_〔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

年紀大了難免缺牙,很多人不以為意,孰不知,缺牙極可能影響壽命!日本針對四千多位六十五歲以上年長者進行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六十五歲以上、牙齒少於二十顆的受試者,死於心血管及呼吸系統疾病的風險,為牙齒超過二十顆長者的兩倍。

◎有牙周病 中風機率提高
衛福部國健署統計,國內約有四成老人口中牙齒少於二十顆。中華牙醫學會理事長傅立志表示,老人缺牙主要是因為牙周病引起,口腔中有七百多種的細菌,若潔牙做得不好,細菌會刺激組織引起發炎。一旦發炎就會提高血清中某些發炎蛋白因子的濃度,進而導致血管粥狀硬化,增加腦中風的危險。研究發現,牙周病患者中風的機率比一般人高,比例從一.四七倍到二.六三倍不等。

◎少於20顆 影響營養吸收
不僅如此,缺牙會使牙縫更易卡住食物殘渣,讓口腔充滿了細菌,若一不小心誤吞食物,不但會導致窒息或吸入性肺炎,細菌還有可能跑進肺部,造成肺炎。
傅立志指出,年紀大的人千萬不要忽視缺牙的問題,要找出缺牙的原因。如果是牙周病,一定要先治療好,之後再做假牙把牙齒補好,一般建議牙齒不要少於二十顆,避免影響咀嚼,進而影響營養的吸收。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調查,國內四十歲以上成年人,九成患有輕重程度不一的牙周病,牙周病就醫人數近十年間成長五十二%,一年總就醫人數近六百萬人次,顯示國人普遍都受牙周病所苦。
牙周病的形成主因,大多是個人清潔方式不當或忽略口腔保健,使得食物殘渣殘留在牙肉邊緣,形成所謂的牙菌斑、牙結石,不斷地釋放毒素使得牙周組織慢性發炎,甚至壞死。

3大危險徵兆 切莫忽視
傅立志表示,應利用牙刷、牙線或牙間刷,以及含氟牙膏,隨時隨地做好口腔清潔。如果不方便刷牙,至少飯後漱口,漱掉食物殘渣。如出現「刷牙時牙齦紅腫流血」、「齒縫間距變大」及「嚴重口臭」等三大危險徵兆,應立即尋求牙醫師協助。

治療牙周病一般會用機器及器械清除牙菌斑與牙結石,程度較嚴重的病人,醫師會用牙根整平術,用刮子深入牙齦下方刮除囊袋內及牙根表面的結石;再不行,則用牙齦翻瓣手術,掀開受感染的牙齦,等清潔完畢再縫合。

壯漢突中風 針灸復健能走了

壯漢突中風 針灸復健能走了
【自由時報】2013-11-14_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

38歲的黃姓油漆工長期「晚睡、早起」,愛喝冷飲又是外食族,也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2年前午休後突然缺血性中風,送醫急救後仍左半身癱瘓,住院時,把握黃金治療期搭配針灸,一個月後已從原本坐輪椅恢復到可以拄枴杖出院。

◎治療8個月後已不用柺杖
黃男出院後,仍持續接受針灸治療8個月後,可自行走路,現在仍持續接受針灸治療,可在家中開的油漆行接案子、巡工地。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針灸科中醫師張恆偉指出,中醫認為,心主血脈,黃姓患者天天吃便當且喝冷飲,影響心血管健康,屬於中風的高危險族群。

黃男中風後,左半身癱瘓,除了西醫治療,也嘗試一週23次的中醫針灸,張恆偉先為他針灸手臂內側的內關穴,促進血液循環,穩定心臟功能、改善血管品質和降血壓。

同時也在他的手部曲池、手三里和合谷穴腿部的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施針,加強肌力,另外也在頭部右側的運動區下針,刺激左半身的運動功能。

張恆偉說,中風後1年內,二度中風的機率是16%10年內復發機率為43%,除了西醫治療,針灸可改善意識不清、手腳無力、言語和吞嚥困難等,院內分析健保資料庫發現,針灸降低再中風的機率,不輸給藥物。

張恆偉指出,他4年來針灸治療上百名20幾歲到80歲的中風患者,不少是23度中風,但再中風的機率只有10%


中風3個月內是針灸治療黃金期,中醫師指出,現在全民健保有提供「腦血管疾病輔助治療計劃」,患者僅需部分負擔。最重要的是,「三高族群」和生活作息不正常的人,要控制飲食和不熬夜,才能預防中風。另外平常多揉按內關穴,每次5分鐘,可穩定心臟功能、改善血管品質和降血壓,也能保健










2013年3月23日 星期六

防腦中風上身 穴道按摩DIY


防腦中風上身 穴道按摩DIY

2008-12-04

〔記者李信宏/苗栗報導〕天氣轉冷,日夜溫差大,腦中風的發生率也跟著增加,苗栗大千醫院中醫科主任褚柏菁示範預防腦中風的自我按摩2撇步,分別是頭頂中央的「百會穴」及後頸部2側的「風池穴」,每天早晚按摩半小時,可減少腦中風上身。

褚柏菁及中醫師黃一律表示,只要做好預防措施,就能有效避免腦中風,在飲食方面,少吃太油膩或太鹹的食物,並養成規律運動的好習慣,每天2次測量血壓,血壓異常應即時就醫或按時服藥。

褚柏菁、黃一律都說,最近日夜溫差大,人體血管會加速收縮,腦中風的發生率也跟著增加,民眾要做好保暖措施,例如晨間剛起床時,不要馬上離開棉被,最好先在被窩裡動一動,等身體暖和後,添加衣物再下床;民眾也應多喝溫開水,一方面保暖,同時也降低血液的穠稠度。

每天早晚按摩半小時

褚柏菁教導預防腦中風的自我按摩DIY,她建議民眾每天自我按摩2次,每次約20分鐘至半小時,「夫妻互按,或兒孫幫父母、祖父母按摩,還能增進感情喲」。

2013年3月22日 星期五

中風患者 把握黃金6小時溶解血塊


中風患者 把握黃金6小時溶解血塊

2010-06-16

記者潘杏惠/北縣報導

53歲羅小姐有心律不整、心臟衰竭病史,近日吃飯時突然嘴歪、手無力,陷入昏迷,經送台北縣署立雙和醫院,診斷發現是腦中風,所幸在黃金6小時內,以微導管進入中大腦動脈,直接在血塊中置入血栓溶解劑,手控碎裂長達2公分的血栓,成功打通血路,讓病患免去永久性癱瘓、智力受損的命運。

雙和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紀乃方指出,病患右側中大腦動脈被血栓阻塞,造成缺血性中風,由於離病發時間不到3小時,醫療團隊為她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但施打完畢,發現她的症狀沒有進步,但大部分腦部細胞仍然存活。

醫療團隊掌握黃金時效6小時,再度為她進行腦動脈內導管血栓溶解治療,先以微導管深入中大腦動脈的阻塞處,直接把藥物打在血栓處,接著使用微氣球導管,手控鬆動長達2公分的血栓,將大血栓戳散成小血塊,就像打通水管一般。

紀乃方表示,由於病患的血栓位於中大腦動脈,大腦中的血液有3分之2由中大腦動脈供應,若不能及時打通,將會出現左側全癱、智力嚴重受損的嚴重後遺症。

紀乃方指出,腦中風分為出血性、缺血性中風,據統計,腦中風在男性的好發比例為每年千分之4.67,女性的好發比例為千分之3.32,腦中風死亡率徘徊在國人10大死因的第2、3名。

紀乃方表示,患者經醫師診斷確認中風型態後,若在缺血性中風症狀發生3小時內施打血栓溶解劑,患者在治療後回復到輕度或無殘障狀態的比例可上升30%;至於缺血性中風,若在3至6小時內,進行腦動脈內導管的血栓溶解治療,患者回復狀況可從25%提高到40%。

眼動脈逆流 中風風險高


眼動脈逆流 中風風險高

2013-03-22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

三總研究發現,100名嚴重中風患者中,有超過一半的病患合併有「內頸動脈狹窄」及「眼動脈逆流」的問題,而在200名有內頸動脈嚴重狹窄的病患當中,有34%的患者合併有眼動脈逆流,顯示眼動脈逆流與中風的發生率有相關,可做為中風預測指標。

根據衛生署統計,腦中風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三位,其中又以阻塞型腦中風佔了7到8成,而頭頸部動脈血管的硬化狹窄,為血管阻塞型中風的主因。

三總神經內科主任彭家勛表示,雖然眼動脈是內頸動脈的第一分支,但過去大家對眼動脈流向在中風病人身上的臨床意義並不十分清楚,三總研究團隊證明,眼動脈流向與中風的發生有關,主要是內頸動脈狹窄的患者因腦部血液不足,血液會從眼動脈逆流到腦部補充;研究團隊同時也發現合併眼動脈逆流的中風病患,預後也較差。

一名62歲男性因反覆性頭暈、步態不穩,至三總神經內科門診求診,經頸部腦血管超音波檢查發現右側內頸動脈已有高達85%的狹窄,且合併有右眼動脈逆流的現象,所幸病患在中風發生之前,及早發現並接受治療。

彭家勛指出,內頸動脈狹窄者兩年內中風比率為20%到40%,若合併有眼動脈逆流則更高,但目前無法預測眼動脈逆流者日後發生腦中風機率有多高,還需要未來長期追蹤研究,但眼動脈流向可做為腦中風的重要預測指標。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肥胖及吸菸等中風危險因子的病患,可利用超音波眼動脈流向檢查,防範中風。

2013年3月20日 星期三

高血壓阿嬤 盛夏突中風


高血壓阿嬤 盛夏突中風

2012-08-09

記者蔡彰盛/竹市報導

小心,天氣熱一樣會有中風危險!

一名73歲婦人有高血壓多年,一直很注意自己的健康,日前吃午餐時,突然覺得拿筷子的右手越來越重,講話變得口齒不清,很難把話說清楚,想到廚房倒杯水喝,卻發現自己的右腳使不上力,差一點摔倒。

心血管、糖尿病患留意

婦人覺得自己身體怪怪的,想想可能是最近天氣太熱了,於是在家人的攙扶下,決定先去睡個午覺,看會不會好一點,沒想到傍晚一覺醒來,右手、右腳幾乎舉不起來,連從床上起身都沒有辦法,送醫急救診斷是腦中風。

之後在醫護人員細心治療下,婦人逐漸恢復力氣,不過還需要繼續接受好幾個月的復健,才能回復之前的生活。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內科李怡蓁醫師表示,中風危險因子很多,包含有年紀大於65歲、有中風家族史、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心律不整、動脈粥狀血管硬化、抽菸、喝酒、少運動、肥胖等。

糖尿病的患者發生中風的機率為一般人的1.5到3倍、高血壓為2倍、心血管疾病為2倍、心臟衰竭為4倍、心房顫動則為5倍。

2小時內送醫 可減緩後遺症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統計院內2007年至2009年1200多名中風患者資料,發現除了糖尿病患從症狀發生到院的時間較早之外,有其他危險因子的病人,到院時間並沒有比較快,提醒中風高危險群及家屬注意。

由於缺血性的中風患者在出現中風症狀後兩個小時內到達醫院急救,有機會可以接受血栓溶解劑打通血管,減緩中風的後遺症。

因此呼籲高危險群的病人,若是有突然出現的半邊顏面或是半邊肢體麻木或無力或是突然出現的理解或說話能力障礙,不應拖延,應及早到醫院診斷及治療。

腎動脈栓塞 腎臟也會中風


腎動脈栓塞 腎臟也會中風

2012-04-30

文/林庭光

腎臟也會中風?腦血管塞住了,會造成腦中風,腎動脈栓塞就會造成腎動脈中風。

當心房顫動心律不整時,造成心臟功能減弱,使得心臟血流不佳進而產生血塊,這些血塊可能塞住動脈血管,造成了腦中風、腸中風或腎動脈栓塞(腎中風),腎中風雖然不會有立即性的生命危險,但是若延誤診治,會造成腎臟缺血性壞死,腎臟功能受損甚至喪失。

一名70多歲老婦平時獨居,因心臟不舒服一個禮拜,直到子女回家探視之後,送往醫院住院接受檢查,發現婦人有心房顫動、心律不整問題,住院期間發生腎動脈栓塞,腎臟劇烈疼痛,醫護人員立即以心導管在腎臟動脈造影,並利用氣球擴張術撐開血管,治療後,病人立即不痛了,同時也沒有再形成血栓,因搶救及時,婦人的腎臟功能未受損,目前門診追蹤情況良好。

年紀大、心衰竭、高血壓、糖尿病或是曾中風過的病人,都是心房顫動心律不整的高危險群,有些病人會出現頭暈、胸悶、喘等症狀,但多數病人都不自覺。

由於這類病人發病時,會導致心臟功能減弱,心臟血流變緩而可能產生血塊,通常醫師會給予高危險群患者抗血栓藥物,以預防血塊造成栓塞,但有時仍無法避免栓塞的發生。患者必須提高警覺,若是出現不規則的心跳或運動能力減退時,就要特別注意。

(作者為大林慈濟醫院心臟內科主任)

心律不整 中風風險高5倍


心律不整 中風風險高5倍

2012-11-20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

近來氣溫驟降,陸續有腦心血管疾病患者緊急掛病號。醫師表示,民眾如果長期有心律不整的問題,中風風險也會比一般人高,尤其患者如果合併有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更是中風高危險群,建議不妨用藥預防中風。

81歲的黃奶奶,每日早晨都在住家附近公園散步。某日晨間照例出門運動,沒想到剛踏出大門,卻突然昏厥、應聲倒地,嚇壞後方正準備出門上班的兒子,緊急送醫救治下、撿回性命,經醫師診斷為心房顫動引起的中風。

新光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連立明指出,估計約有10%的缺血性中風患者,其實是因為心房顫動(AF)所引發。

連立明指出,心房顫動是國人最常見的心律不整,依據統計,台灣65歲以上盛行率約為5%以上,隨年齡增加,80歲以上盛行率更接近10%。

很多患者平常只覺得心臟好像會怦怦亂跳,但因為身體沒有大問題,也就與之共存,卻不知道會心房顫動可能導致血液中出現血凝塊、形成血栓,中風風險較一般人高出5倍。不少人甚至是中風送醫後才知道,自己有心房顫動的問題。

連立明指出,這類心房顫動患者目前並無法用藥讓心臟律動完全恢復正常,但可以使用抗凝血藥物降低缺血性中風風險。過去部分患者擔心服用抑制凝血功能的藥物可能反而增加腦出血的風險,不過最新研究顯示,新型的抗凝血酶抑制劑,除了進一步減少35%的中風或全身性栓塞風險之外,其副作用、也就是顱內出血機率比傳統藥物降低一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