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教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教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4月19日 星期五

李四端如何從缺席父親變成人生導師


李四端如何從缺席父親變成人生導師

作者: /撰文/許瓊文 | 今周刊 – 2013年4月13日 上午10:12
知名主播李四端首次動筆寫書,談的竟是「親子教養」。他在《孩子想的跟你不一樣》中真誠分享,如何從一個缺席父親,成為協助孩子找到方向的人生導師。
「從來沒有想過,我會寫下一本關於親子教養的書,」李四端在見到記者的第一刻,還沒坐下來,就說了這句話。他坦言,當了超過二十年的父親後,一直到主持公共電視節目﹁爸媽冏很大﹂,才檢視自己,發現孩子長大的過程,自己是缺席的。
李四端是獨子,上面有三位姊姊,父母親都是公教人員。在那個年代,父親是家裡負責主要生計的人,為了照料一家六口,幾乎每天早出晚歸,很少與孩子相處。李四端記得,父親甚至單身赴美深造兩年,在他的成長中,父親也是缺席的。
對照自己成長過程後,李四端對於親子教養的第一個心得就是,生養孩子,是因也是果。「我們怎麼養育下一代,關鍵在於上一代如何陪伴我們。」

先學陪伴 贏取孩子信任
五十七歲的李四端,育有一子一女,二十七歲的兒子從美國大學畢業,現正準備就業;二十一歲的女兒還在美國讀藝術學院, 「坦白說,孩子青春期之前的成長,我是錯過的。」回顧過去,李四端就像多數四年級的父親般,把全部心力放在工作上,對於孩子,則以為只要讓他們衣食不缺、無後顧之憂、能出國讀書,便是盡到做父親的責任了。
然而,因為缺少相處與陪伴,李四端與孩子間一直有道跨不過的鴻溝。「孩子小時候,我真的不知道要跟他們說什麼,除了問問功課。」那時,熱愛工作的李四端,從記者到主播,再到新聞部主管,十分忙碌,往往一早起床孩子已經上學去,下班回家孩子又上床睡覺了,更糟的是,「年輕時不懂得紓壓,我會情緒化,把工作的壓力帶回家,所以孩子很難跟我親近。」
而且,因為他是名人,小孩在學校填寫基本資料,李四端甚至要求孩子只寫母親名字,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沒想到一度被小學老師誤以為我女兒來自單親家庭,格外關切,」李四端帶著一抹歉意的笑容說。
過去,李四端會在寒暑假安排出國旅遊,與孩子「密集相處」,可是,這精心安排竟常常變成一場災難。例如他平常極少與孩子用餐,在一起時,才發現女兒吃飯速度很慢、兒子姿勢不對,於是,講求完美又沒耐性的李四端,忍不住教訓起孩子,「一場難得親子宴,搞得小孩啜泣、大人呼號,一頓飯下來,家人快變成仇人。」

傾聽想法 信任子女的選擇
四年前,李四端開始主持親子對談節目,才發現原來親子之間有這麼多問題,需要相互溝通。他回頭檢視自己與孩子之間,很想重新親近他們,但總是與孩子說不上幾句話。「我開始請教專家,為什麼我在跟親戚家的孩子聊天,討論學業、志向,對方年輕小孩都願意與我分享,但是我自己的小孩卻不願意?」李四端納悶。
專家說,因為不是自己的小孩,不會有期待,對方就不會感到壓力,才會侃侃而談;但是,父母對孩子有所期待,自然而然產生壓力,反讓孩子遠離。李四端開始學習,只釋放關心,不造成壓力,讓孩子先信任他。
於是,在美國讀書的女兒放暑假回到台灣,李四端每天抽出時間與她散步四十分鐘,主動送出關心的訊息,漸漸地,女兒也開始會與他分享學校的事情。
幾次父女談心下來,李四端才知道,原來女兒喜歡畫畫,選擇美國知名藝術設計學院,立志成為漫畫家,是因為小學時,一次繪畫交流活動,學校邀請從日本來的繪畫老師,對於女兒的作品極為讚賞,女兒因此得到信心,種下成為漫畫家的種子。
巧的是,李四端自己也有類似際遇。同樣在小學時繪畫作品受到肯定,當時的他對於繪畫極感興趣,只是沒有受到父母親的支持。如今,角色轉換後,李四端毫無條件地支持女兒,「我信任她的選擇,因為我可以感受到她的心情,」李四端感性地說。
相較於對女兒的疼愛,李四端坦承自己是比較偏心的,他認為男孩子必須肩負更多的責任與壓力,因此對兒子的教養也比較嚴格。兒子念大學時就被送到美國,除了讀書,也訓練他獨立生活,對自己負責。

2013年4月17日 星期三

中一中語資生 通5國語言


中一中語資生 通5國語言

2013-04-17

〔中央社〕台中一中語文資優班學生翁俊海精通5國語言,他高三參加英文托福、多益測驗,得到雙滿分,這次順利錄取台大日文系。

「語言是一把鑰匙,可以開啟很多門」,翁俊海表示,父親雖然當醫生,但卻是教育狂熱者,對語言非常有興趣,從小就放英文歌曲或錄音帶給他聽,而5歲時又讓他就讀日僑幼稚園學習日文。

翁俊海說,父親不一定會這些語言,但很擅長語言教學。除中文及台語外,翁俊海還會英文、日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5種語言,且幾乎都是在家自學。

翁俊海8歲就通過全民英檢的初級檢定,國二時也通過日文一級檢定,高三學測前,紙筆托福及多益都拿到滿分,即使面臨考大學的壓力,他還是每天閱讀英、日文小說。

雖然日文已經通過一級檢定,還是翁俊海還是決定就讀台大日文系,進一步學習日本的文化,他說,未來還想再學阿拉伯語。

台大申請入學今天放榜,台中一中共有68人錄取,但因名單太多,加上正取及備取等系所眾多,校方遲至下午2時還無法掌握正確錄取名單。

2013年3月25日 星期一

施振榮:再不改變 未來台灣人只能死在一塊


施振榮:再不改變 未來台灣人只能死在一塊
施振榮。 報系資料照
教育部人才培育白皮書召集人施振榮指出,台灣的大學過多,關鍵是因家長過度重視大學文憑、輕忽一技之長,及民主政治太重選票、短期有感,社會形成「價值半盲化」、「資源齊頭化」、「行政防弊化」的三大文化瓶頸。他更拉高分貝警告:整個社會從上到下若還不知改變,那麼「未來台灣人只能死在一塊,就算現在不死,將來子孫們也很難過好日子」。施振榮認為,人才是社會最重要的資源,資源不斷成長,才能確保國家、社會成長。領導人要有宏觀眼界,以「六面向」思維,「直接、間接,有形、無形,現在、未來」,追求一種「王道精神」,也就是一、永續二、共創價值三、利益平衡,但非齊頭平衡。但過程易形成盲點,往往是因為考慮到自己 (國家、政黨、當前、自身)利益 ,忽略到「利他」精神。
近年台灣留不住優秀人才,有人認為是待遇不好,但施振榮認為,錢只是有形的因素之一,人更需要無形的成就感;因此,為人才主動搭建舞台、給予尊崇肯定地位,合理的成長及待遇,才是政府、企業留住人才的關鍵。
至於學校教的是「應用知識」,以及經驗和信心的養成,因此施振榮建議,學校教育不該只有考試,更要培養長期思考、系統整合運用及永不停止的學習態度。,像他至今天還不斷學習,這些是靜態書本中學不到的。
施振榮也直言,目前的校園文化竟形成一種「分贓文化」,大家為了爭取資源的齊頭式平等,幾乎沒有淘汰機制;以教育部的大學五年500億元計畫來說,政府大舉給錢就是錯的,讓各大學沒有動腦機會,錯失了利用資源、有效創造的契機。
施振榮認為,台灣社會現存三大瓶頸,第一、不願修改不合時宜的法令、只會依法想辦法。二、政府沒錢,資源又被浪費,形成分贓文化。三、社會有太多的黑函、惡鬥,見不得別人好。
他進一步分析說,公務預算規定「有錢要用掉、否則執行不利」,就是因政府,各單位只想搶更多錢、更多人。但反觀企業界,有資源進來就一定要賺錢,本金不能少、還要創造新利潤,利用既有資源創造新價值,建立新的KPI、考核辦法,擴大施政利益,才算真正改變。
【2013/03/12 聯合晚報】

2013年3月24日 星期日

商學院教授談吳寶春事件


商學院教授談吳寶春事件

2013-03-24

◎ 酥餅

吳寶春申請EMBA被拒,作為一個商學院教授,我認為要把個案與制度面分開來談。

先就個案來講。商學院考慮要不要錄取一位學生的時候,基本上會考慮三個面向:一、錄取這個學生對學校有沒有幫助;二、錄取這個學生對其他同學有沒有幫助;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錄取這位學生對學生本人有沒有幫助。

以吳寶春來說,他是一位名人,又是台灣之光,他的企業每年的營業額大約兩億,錄取這個學生,不管是就廣告、行銷,甚至運用在募款活動上,對學校絕對有幫助。

對其他同學來說,吳寶春努力的過程、經營的經驗,不管是私底下的人生交流或是課堂上討論案例時的經驗分享,對其他同學來說也絕對是正面的。

問題出在第三點,錄取他對他個人有沒有幫助?

我去查了政大EMBA的課程,先修有三門課,經濟會計統計。因為我個人不認識吳寶春,不知道實際上他的英文與數學程度如何,假設他的數學真的只有國中程度,在先修的三門課中,經濟跟統計就會遇到很大的困難。經濟就算教的再簡單,還是需要計量模型微積分的基本概念,統計就更不用說了。如果連先修必修課都過不了,是不可能順利畢業的。

就算是非計量科目,比較新的Harvard Business Review Case幾乎沒有中文版,更不用說許多即時的商場資訊補充資料很多都是英文的,假設英文真的只有國中程度,研讀這些非計量科目也會非常吃力。

所以合理的推論,政大就算錄取吳寶春,很可能他在課堂上掙扎了兩、三年,學到不多,白白浪費時間、精神與金錢,對他個人的幫助非常有限。

重點來了,假設現在有兩群教育人員,第一群認為,錄取吳寶春雖然對學校與同學有幫助,但是對他個人而言幫助不大所以決定不錄取他,要注意,不錄取他並不是否定他在烘焙業的表現與貢獻,而是以教育人員的專業判斷,就讀EMBA對吳寶春個人幫助有限。

第二群人認為,只要對學校跟同學有幫助就錄取,對吳寶春個人有沒有幫助不用太在乎,反正個人做業個人擔,到時候畢不畢得了業是他自己的事。

我要問的是,台灣社會到底希望我們的教育人員是第一群人還是第二群人?(作者為知名部落客,目前在美國商學院任教,完整版請見 http://blog.roodo.com/subing)

2013年3月22日 星期五

虎媽超嚴格!訓練小四女兒作資源回收


虎媽超嚴格!訓練小四女兒作資源回收

如何訓練孩子獨立?台中有一位10歲的黃小妹常常推著報紙或塑膠罐到資源回收場賣錢,許多阿公阿嬤以為她是家境清寒的孩子,後來才發現黃小妹家裡開機車行,家境小開,原來她的媽媽從她幼稚園就訓練她撿資源回收賺零用錢,果然才小四就很獨立又乖巧,還會幫鄰居回收,還能幫自己一個月賺上五百元的零用錢,讓不少人都稱讚她。

才剛下課制服都還沒脫,黃小妹立刻戴起手套賺外快,小小的個頭搬起半個人高的垃圾桶,塑膠瓶、鐵罐一一分類裝袋,做起資源回收可不輸給大人,不只塑膠罐,能回收的報紙也要撿,分裝好立刻搬上她專屬的小推車,鄰居一看她來立刻把可以回收的拿出來,這麼小的年紀做資源回收,看起來難免令人心疼,不過黃小妹並不是家庭困苦的孩子,國小就會做資源回收賺錢正是因為家裡有個嚴格的虎媽,黃小妹母親:「任何可以學習的機會都應該要把握,現在小孩子都很驕。」
天氣這麼熱,一路將小推車推到回收場,黃小妹臉上都是汗珠跟汙漬,整個回收場內就屬她年紀最小,大家看到妹妹又來了都相當稱讚,撿這麼多才賺得85元,但從小做資源回收黃小妹也學會積少成多的道理,幾年來已經有自己的小小積蓄,她說賺錢真的好辛苦,這些錢得存起來不能亂花,看來虎媽的刻苦教育大成功,孩子沒有嬌氣卻有超齡的懂事與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