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3月31日 星期日

清明雨紛紛 濕重傷身鬱悶傷心


清明雨紛紛 濕重傷身鬱悶傷心

2013-03-31

圖.文/賴威豪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唐朝詩人杜牧借細雨紛飛的情境,描寫掃墓的親人在途中想起了已過世的家人,心情如天氣般的低沉;這樣的時節總讓人傷感,加上天氣漸熱,空氣潮濕,對人的生理也會有影響。因此,清明時節在生理及心理的調適和保健都值得注意。

慎終追遠時,想起過世親人點點滴滴的回憶,總是讓人情緒憂傷、精神抑鬱。曾經在門診中診治一位喪夫的太太,由於鶼鰈情深,特別傷痛,又逢清明掃墓,整個人虛弱、目光無神,家屬非常不捨,陪著來就醫。

以中醫觀點,情緒可分屬於肝、心、脾、肺、腎,以肝為主要的管理員,肝在中醫生理上有一重要功能,稱為「肝主疏泄」,疏指疏通泄即發洩,主要是調節精神情志,讓各種情緒不會堆積太多,當病患有情緒上的問題,通常就以肝為治療的重心。

中醫師通常會處方疏肝理氣的方劑,幫助病患緩解情緒上的問題。一般民眾常聽到的逍遙散加味逍遙散就是處理精神低落心情鬱悶的方劑

玫瑰花、茉莉花草茶 可疏肝理氣

一般人在此時節,也可吃些應景的艾草粿,飲用一些疏肝理氣又香氣芬芳的茶飲,像是玫瑰花、茉莉花、紫蘇、薰衣草、薄荷、洋甘菊等,紓解不舒暢的情緒。

環境濕氣漸重 得注重身體調養

清明節前後有3個節氣:「春分、清明、穀雨」,隨著節氣輪轉,氣溫也逐步上升,環境濕氣隨之漸次加重,外界濕氣也會傷害人體,民眾得注重身體調養。

」在中醫的觀念裡,可分成2大類,一大類存在自然環境另一大類屬於人體臟腑功能下降水分代謝失常於人體內自然產生的濕氣清明節前後,若感受濕氣,常常會感到一些不適的症狀,如:頭重昏沉、嗜睡、胸悶、噁心腹脹、食慾減退、四肢沉重無力、容易疲勞、大便臭味明顯且質地較為黏膩,都是因為濕氣在體內作怪

處理體內濕氣過多的方法,中醫治療上常用具有苦寒燥濕芳香化濕淡滲利濕等不同類別的藥物來治療。其中方便取得又好入口的就屬四神湯,主要藥材為芡實、茯苓、蓮子、山藥,坊間常多加入薏仁、當歸,其功效可除去體內過多的濕氣,一般人可食用,增加處理體內濕氣臟腑功效。(作者為彰化秀傳紀念醫院中醫部醫師)


▲喝些玫瑰、洋甘菊之類的花茶可紓解不舒暢的情緒。
▲四神湯中藥材可煮排骨、豬小腸食用,對除去體內過多的濕氣有幫助。





2013年3月23日 星期六

久坐傷「肉」 壽命會變短


久坐傷「肉」 壽命會變短

2013-01-14

文/李采霓

最近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久坐可能對健康有害。長期久坐可能會罹患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腎臟病、部分癌症,甚至壽命變短,尤其易發於女性。

中醫說「久坐傷肉」,意思就是:「久坐會引起全身肌肉鬆弛,甚至萎縮。」中醫論「脾」主肌肉,「脾胃」主導身體的消化系統及全身肌肉。若「脾胃」失調,肌肉失去正常的營養,有時讓人食慾不振、使人消瘦、體重減輕;相反地,有時會讓人飲食不當,出現肥胖、水腫、體重增加。

女比男更容易出問題

中醫認為,女子以「血」為主,男子以「氣」為主,「血」屬「陰」,「氣」屬「陽」,因此女子不動比男子不動更易產生健康問題。

女性若常久坐、懶得動,就容易導致氣血不足、代謝失調,全身型肥胖就跟著來,皮膚乾燥、緊繃、老化、掉髮也隨之發生。

多運動促進循環

不管男女,建議平時一定要抽空多動動,再怎麼忙,每坐40至50分鐘,起身動動至少3至5分鐘,扭扭腰、抬抬腳、甩甩手,按壓可促進肌肉循環的穴位,以增加內臟功能運作正常。

●足三里穴(胃經穴位):改善消化功能,促進脾胃代謝,減少體內不當物質囤積(圖1)。

●血海穴(脾經穴位):改善生血、集血功能,促進血液循環,減輕及改善末梢麻痺不通現象(圖2)。

●內庭穴(胃經穴位):加強腸胃功能,促進新陳代謝,減少食物熱量不當吸收(圖3)。

●三陰交(脾經穴位):改善下半身循環,促進內分泌運轉正常,減少水腫肥胖等代謝問題(圖4)。

◎神氣活現精力湯:

●藥材:乾薑12克(暖胃祛寒好體力)、甘草10克(溫脾保健好氣色)、茯苓10克(利水消腫好輕盈)、白朮10克(顧脾健胃好筋骨)。

若常便秘者加決明子;易口渴、失眠者加蓮子。

●煮法:以上藥材清水洗淨後,放入500至1000c.c.開水大火煮沸,再關小火燜煮約5分鐘,待稍涼後,當開水喝。

(作者為台中市霧峰區李采霓中醫診所中醫師)

▲圖3。(圖/李采霓提供)
▲圖2。(圖/李采霓提供)
▲圖4。(圖/李采霓提供)
▲圖1。(圖/李采霓提供)

2013年3月22日 星期五

紫蘇

藥名紫蘇  網路上的圖片別名紫蘇葉
科屬唇形科
中藥學 | 神農本草經讀 | 歷代本草匯解 | 本草備要 | 我的觀點 | 他人觀點
【品種來源】
本品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紫蘇 (Perilla frutescens(L.) Britt.) 的莖、葉,其葉稱紫蘇葉,其莖稱紫蘇梗。我國南北均產。夏秋季採收。陰乾,生用。
【性味歸經】
辛,溫。歸肺、脾經。
【功效】
發汗解表,行氣寬中。
【主治】
  1. 用於風寒感冒,咳嗽痰多。本品發汗解表,宣肺止咳,常與羌活、防風等同用,如羌蘇達表湯。若兼氣喘咳嗽,每與前胡、杏仁等藥同用,如杏蘇散;若兼氣滯胸悶者,常配伍香附、陳皮等藥,如香蘇散。
  2. 用於脾胃氣滯,胸悶嘔吐。本品為醒脾寬中,行氣止嘔良藥,兼有理氣安胎之功。如治外感風寒,內傷濕滯,氣機不暢,胸悶嘔吐,寒熱頭痛者,每與藿香、陳皮、半夏等配伍,如藿香正氣散;若胎氣上逆,胸悶嘔吐,胎動不安者,常取砂仁、陳皮等理氣安胎藥同用。用治七情鬱結,痰凝氣滯的梅核氣證,常與半夏、厚朴同用。
  3. 此外,又可用于魚蟹中毒,腹痛吐瀉。可單用本品煎湯服,或配伍生薑、陳皮、藿香等藥同用。
【文獻別錄】
  1. 《別錄》:「主下氣,除寒中。」
  2. 《滇南本草》:「發汗,解傷風頭痛,消痰,定吼喘。」
【用法用量】
煎服,3~10g,不宜久煎。
【現代藥理】
本品含揮發油,其中主要為紫蘇醛、左旋檸檬烯及少量a-菠烯等。蘇葉煎劑有緩和的解熱作用,有促進消化液分泌,增進胃腸蠕動的作用,能減少支氣管分泌,緩解支氣管痙攣。本品水煎劑對大腸桿菌、痢疾桿菌、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
【附藥說明】
紫蘇梗:為紫蘇的莖。性味辛、甘,微溫。歸肺、脾、胃經。功能寬胸利膈,順氣安胎。適用於胸腹氣滯、痞悶作脹及胎動不安、胸脅脹痛等症。
紫蘇子:為紫蘇的的乾燥成熟果實。辛,溫。歸肺經。降氣消痰,平喘,潤腸。用於痰壅氣逆,咳嗽氣喘,腸燥便秘。常用量3~9g。

木瓜

藥名木瓜  網路上的圖片
科屬薔薇科
中藥學 | 神農本草經讀 | 歷代本草匯解 | 本草備要 | 我的觀點 | 他人觀點

木瓜 (《名醫別錄》)
木瓜為薔薇科植物貼梗海棠的成熟果實。主產於安徽、浙江、湖北等地。原植物喜溫暖濕潤氣候,對土壤要求不嚴。味酸,性溫。歸肝、脾經。功效舒筋活絡、化濕和胃。臨床用名木瓜。
【本草匯言】
《名醫別錄》:味酸,溫,無毒。主治濕痺邪氣,霍亂,大吐下,轉筋不止。
《本草拾遺》:本功外,下冷氣,強筋骨,消食,止水痢後渴不止,作飲服之。又腳氣沖心,取一顆去子,煎服之,嫩者更佳。又止嘔逆心膈痰唾。
《日華子本草》:止吐瀉,賁豚及腳氣水腫,冷熱痢,心腹痛,療渴,嘔逆,痰唾等。
《開寶本草》:味酸,溫,無毒。主濕痺邪氣,霍亂,大吐下轉筋不止。其枝亦可煮用。
《本草衍義》:得木之正,故入筋。此物入肝,故益筋與血。病腰腎腳膝無力,此物不可闕也。
《湯液本草》:入手、足太陰經。
《本草》云:治腳氣濕痺,邪氣霍亂,大吐下,轉筋不止。益肺而去濕,和胃而滋脾。
《衍義》云:木瓜得木之正,故入筋。以鉛白霜塗之,則失酸味,受金製也。此物入肝,故益筋與血。病腰腎腳膝無力,此物不可缺也。
《東垣》云:氣脫則能收,氣滯則能和。
雷公云:調榮衛,助穀氣是也。
《本草綱目》:木瓜所主霍亂、吐利、轉筋、腳氣,皆脾胃病,非肝病也。肝雖主筋而轉筋則由濕熱、寒濕之邪襲傷脾胃所致,故筋轉必起於足腓。腓及宗筋皆屬陽明,木瓜治轉筋,非益筋也,理脾而伐肝也。土病則金衰而木盛,故用酸溫以收脾肺之耗散,而籍其走筋以平肝邪,乃土中瀉木以助金也,木平則土得令而金受萌矣。《素》云: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孟洗云:多食木瓜,損齒及骨。皆伐肝之明驗,而木瓜入手、足太陰,為脾肺藥,非肝藥,益手樞矣。又《針驗》云:多食酸,令人癃。酸入於胃,其氣澀以收,兩焦之氣不能出入,流入胃中,下去膀胱,胞薄以軟,得酸則捲縮,約而不通,故水道不利而癃澀也。羅天益《寶鑒》云:太保劉仲海日食蜜煎木瓜三、五枚,同伴數人皆病淋疾,問天益,天益曰:此食酸所致也,但奪食則已。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所營,傷在五味。五味太過,皆能傷人,不獨酸也。
《本草經疏》:木瓜實得春生之氣,稟曲直之化,故其味酸,氣溫無毒。氣薄味厚,降多於升,陽中陰也。入足太陰、陽明,兼入足厥陰。其主濕痺腳氣者,以脾主四肢,又主肌肉,性惡濕而喜燥,濕侵肌肉,則為濕痺,傷足絡則成腳氣。木瓜溫能通肌肉之滯,酸能斂濡滿之濕,則腳氣、濕痺自除也。霍亂大吐下,轉筋不止者,脾胃病也。夏月暑濕飲食之邪傷於脾胃,則揮霍撩亂,上吐下瀉,甚則肝木乘脾而筋為之轉也。酸溫能和脾胃,固虛脫,兼之入肝而養筋,所以能療肝脾所生之病也。藏器治腳氣沖心,強筋骨,下冷氣,止嘔逆。大明主吐瀉,水腫,心腹痛。好古治腹脹善噫,心下煩痞。無非取其去濕和胃,滋脾益肺,利筋骨,調榮衛,通行收斂,有并行不悖之功也。
簡誤:下部腰膝無力,由於精血虛,真陰不足者,不宜用。傷食,脾胃未虛,積滯多者,不宜用。入藥忌犯鐵器。
《本草蒙筌》:味酸,氣溫。無毒。經入手足太陰,用之勿犯鐵器。氣脫能固,氣滯能和。平胃以滋脾,益肺而去濕。助穀氣,調榮衛,除霍亂,止轉筋。凡轉筋時,但呼其名及書木瓜字於病處皆愈,莫曉其義。腳氣能驅,水痢可禁。《衍義》云:木瓜得木之正,故入肝益筋與血。腰背腳膝無力,不可缺也。以鉛霜塗之,則失酸味,受金之制故爾。
《本草乘雅》:木實曰果,草實曰蔬,木瓜類蔬,稟草木之全氣者也。性專甲拆,而真氣從之,故主諸痺腳氣,濕傷於下者,取效甚捷。
經云: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也。木瓜枝節比筋,酸津肝木,達春升之自下而。行痺閉,下腳氣,定霍亂,止筋轉,為象形從治法也。
《藥性解》:木瓜,味酸,性寒,無毒,入肺、脾、肝三經。主腳氣水腫、心腹冷熱痛及奔豚,去濕氣,調榮衛,助穀氣,和脾胃,止吐瀉。忌犯鐵器。
按:木瓜之入三經,何也?經所謂以酸補肺,以酸瀉肝,脾則受制木而孕育夫金者也,何弗入焉。東垣云:氣脫則能收,氣滯則能和,腰腎腳膝之要藥也。香薷飲用之,取其專和脾胃,培植肺氣,除夏間之濕,以生至微之金耳。
《景岳全書》:味酸,氣溫。用此者,用其酸斂,酸能走筋,斂能固脫。入脾肺肝腎四經,亦善和胃。得木味之正,故尤專入肝,益筋走血,療腰膝無力,腳氣,引經所不可缺。氣滯能和,氣脫能固。以能平胃,故除嘔逆霍亂轉筋,降痰去濕行水。以其酸收,故可斂肺禁痢,止煩滿,止渴。
《本草備要》:補,和脾舒筋;澀,斂肺。
酸澀而溫。入脾肺血分,斂肺和胃,理脾伐肝,化食酸能斂,斂則化,與山楂同。止渴。酸能生津。氣脫能收,氣滯能和,調營衛,利筋骨,去濕熱,消水脹。治霍亂轉筋,夏月暑濕,邪傷脾胃。陽不升,陰不降,則揮霍撩亂,上吐下瀉,甚則肝木乘脾,而筋為之轉也。《食療》云:煮汁飲良。時珍曰:肝雖主筋,而轉筋則因風寒濕熱,襲傷脾胃所致。轉筋必起於足腓,腓,音肥,足肚也。腓及宗筋,皆屬陽明。木瓜治轉筋,取其理筋以伐肝也。土病則金衰而木盛,故用酸溫以收脾肺之耗散,而藉其走筋以平肝邪,乃土中瀉木以助金也。陶弘景曰:凡轉筋呼木瓜名,寫木瓜字,皆愈。瀉痢腳氣,脾主四肢,或寒濕傷於足絡,或胃受濕熱之物,上輸於脾,下流至足,則成腳氣。惡寒發熱,狀類傷寒,第脛腫掣痛為異耳。宜利濕清熱,忌用補劑及淋洗。昔有患足痺者,趁舟見舟中一袋,以足倚之,比及登岸,足已善步矣,詢袋中何物,乃木瓜也。腰足無力。多食損齒骨,病癃閉。酸收太甚。鄭奠一曰:木瓜乃酸澀之品,世用治水腫腹脹,誤矣。有大僚舟過金陵,愛其芬馥,購數百顆置之舟中,舉舟人皆病溺不得出,醫以通利藥罔效,迎予視之,聞四面皆木瓜香,笑謂諸人曰:徹去此藥,溺即出矣,不必用藥也。於是盡投江中,頃之,溺皆如舊。陳者良。香薷飲用之,取其和脾去濕,補肺生金。忌鐵。
《本經逢原》:木瓜酸收下降,所主霍亂轉筋,吐利腳氣,皆取收攝脾胃之濕熱,非肝病也。轉筋雖屬風水行脾,實由濕熱,或寒濕之邪,襲傷脾胃所致,用此理脾而伐肝也。多食木瓜,損齒及骨,皆伐肝之明驗。患頭風人,以鮮者放枕邊,引散肝風,日久漸安。凡腰膝無力,由於精血虛,陰不足者,及脾胃有積滯者,皆不利於酸收也。
《本草求真》:﹝批﹞醒脾胃筋骨之濕,收脾肺耗散之氣。
木瓜專入脾、肺,兼入肝。酸澀而溫,止屬收斂之品。何書備著其功,曰理脾舒筋斂肺。緣暑濕傷人,揮霍撩亂,吐瀉交作,未有不累脾胃而傷元氣,損營衛而敗筋骨。木瓜氣味酸澀,既乾濕熱可疏,復於耗損可斂,時珍曰:木瓜所主吐利轉筋腳氣,本皆脾胃病,固非肝病也。肝雖主筋,而轉筋則由濕熱、寒濕之邪襲傷脾胃所致。故轉筋必起於足腓,腓及宗筋皆屬陽明。木瓜治轉筋,非益筋也,理脾而伐肝也。土病則金衰而木盛,故用酸溫以收脾肺耗散,而藉其走筋以平肝邪,乃土中瀉木以助金也。木平則土得令,而金受蔭矣。故能於脾有補,於筋可舒,於肺可斂,豈真脾肺虛弱,可為常用之味哉。然使食之太過,則又損齒與骨及犯癃閉。《針經》云:多食酸,令人癃,酸入於胃,其氣澀以收。兩焦之氣不出入,流入胃中,下去膀胱,胞薄以軟,得酸則縮卷,約而不通,故水道不利而癃澀也。劉仲海曰:食蜜煎木瓜三五枚,同伴數人皆病淋疾,以問天益。天益曰:此食酸所致也,但奪食則已。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所營,傷在五味;五味太過,皆能傷人,不獨酸也。鄭奠一曰:予治舉舟人病溺不得出,醫用通利藥罔效。迎予視之,聞四面皆木瓜香,笑謂諸人曰:撤去此物,溺即出矣。盡傾其物,溺如舊。以其收澀甚而伐肝極,奈人僅知理腳,濕熱傷於足者用此可理,如昔有患足痺者赴舟,見舟中一袋,以足倚之,比及登岸,足已善步,詢袋中何物,乃木瓜也。若寒濕傷於足者,用此酸澀,雖曰利濕,而於寒不克除,恐非利濕佳劑耳。而不審其虛實妄投,殊為可惜。
《得配本草》:酸、澀,溫。入手足太陰,兼足厥陰經血分。和胃理脾,伐肝斂肺。專治筋病,能療暑濕。血為熱迫,筋轉而痛。氣為濕滯,筋緩而軟。木反涼血收脫,可并治。
得桑葉,治霍亂腹痛。配檳榔,治腳氣沖心;配杜仲酒,治久痢。木瓜醒筋骨之濕,杜仲合筋骨之離,用以收之,痢疾自止。佐生地,加乳、沒,治頸強筋急;肝腎受邪也。和青鹽、甘菊、艾茸,治腎臟虛冷,氣攻腹脅,脹滿疼痛。
調鱔魚涎,貼反花痔瘡。
多食損齒及骨,病癃閉。血虛腳軟者禁用。
《本經疏證》:木瓜發葉開花於春,成實於夏,其氣且溫,似全秉木火之化者。無如其味酸甘,其質津潤,其皮始青而終黃,其肉先白而後赤,是其用又全在血液。故兼考其體用,為假木火之盛焰,行血液之柔滋。夫柔滋生於木火,則非陰膩可比,威焰宣於血液,又非固益能儔。用陽攝陰,使陰不得澌盡,以陰和陽,令陽迫逐流亡,木瓜功力,大概具於是矣。雖然,濕痺無非邪氣,邪氣已為濕痺,而疊稱濕痺邪氣何也?夫陽以陰痺而窮,陰以陽窮而痺,合之則似陰陽相膠,分之又似陰陽相軋,惟攝其陰以從陽,宣其陽以布陰,斯邪氣化而濕痺開,濕痺開而邪氣退,方足徵木瓜之功,見木瓜之用,而疊稱之不為無故矣。然則霍亂吐下間以大字,轉筋之下綴以不止,其故何歟?夫霍亂即是吐下,吐下便名霍亂。但小小吐下,未必遂致轉筋,霍亂大吐下,則中氣潰敗,血液暴亡,筋失所養而絞旋收引焉。若僅見於手足者,猶係血液不能遠及四末,如在四末不急施治,則由外及中,病遂危殆,故轉筋入腹則死也。然曰轉筋不止,則又何見吐下止而轉筋不止,何者?上文之稱大,正所以截吐下使成句,惟霍亂大吐下句,與下文不屬,則不止者僅轉筋,非吐下亦不止矣。霍亂既止,血液當復,轉筋自應漸止,乃猶不止,始用木瓜,則以霍亂者其源,轉筋則其流耳。古人治病,貴求其本,故仲景於霍亂理中五苓四逆加參加豬膽汁,并料及過經傳外,且有桂枝小和諸法,亦不為備矣,而無用木瓜者,以本未嘗言轉筋也。譬如應用理中、五苓時,原不必有轉筋,即有轉筋亦當急救其本,無暇泛及其標。倘至四逆、桂枝時,又焉能必不有轉筋,有轉筋則逆桂枝中,何妨加入木瓜耶?如入木瓜,所以收合血液之餘,宣佈筋骸之養也,說者謂惟酸能集津液,而梅與木瓜為尤甚,故談梅可以已渴,呼木瓜名書木瓜字可以止轉筋,二者畢竟如何分別,不得互為用。蓋酸者陽在陰中蠕蠕以動之義也,但氣平者靜而降,氣溫者柔而行。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靜則養神,柔則養筋,惟其養神,故主安心下氣,除熱煩滿;惟其養筋,故主霍亂大吐下,轉筋不止。神者行於血脈,血脈不咸則為死肌,筋者絡於骨節,骨節不利則為濕痺,是其不得互相為用處。且梅究得春氣多,夏氣少,木瓜則得春氣少,夏氣多,春氣者撮陰以榮陽,夏氣者用陽以宣陰,撮陰以榮,陽故主自內而外出,用陽以宣陰,故主由中而旁推,此其分別矣。
《本草新編》:木瓜,味酸,氣溫,無毒。入手太陰、足厥陰之經。氣脫能固,氣滯能和。平胃以滋脾,益肺而去濕,助穀氣,調榮衛,除霍亂,止轉筋,祛腳氣,禁水利。但可臣、可佐使,而不可以為君。乃入肝益筋之品,養血衛脈之味,最宜與參、朮同施,歸、熟并用,生者可以辟邪也。
或疑木瓜可以為君,治霍亂轉筋實神。不知木瓜非君藥,霍亂,非香薷不能轉其逆,木瓜不過助香薷而回筋,不能助香薷而返氣。且香薷無參、朮,則返逆之氣亦不能驟順也。誰謂木瓜是君藥哉。
或問木瓜利氣,故能轉逆,然有用木瓜而不能定逆者,豈木瓜不能利氣乎?曰:木瓜未嘗不利氣也,因用之未當耳。木瓜無君主之藥,愈利氣而愈無成功。蓋木瓜宜於補中利氣,而不宜散中利氣也。
《本草分經》:酸澀而溫。和脾理胃,斂肺伐肝,化食止渴,調營衛,利筋骨,去濕熱,消水脹。氣脫能收,氣滯能和。酸收太甚,多病癃閉。
《本草思辨錄》:木瓜味酸氣溫而質津潤,皮始青而終黃,肉先白而後赤,為肺胃肝脾血分之藥。津潤之物,似濕證非宜。然風以勝之,土以制之,溫其氣以行之,濕之挾寒者,詎不能療?肝主風木,木得濕則盛。既卻濕而平木,故風亦自息。其味酸,能收而不能散,能下抑不能上升,故所主為筋轉筋戍證。在下焦者多,在上中焦者少。用是物者,能於仲聖風濕寒濕諸方之所以不用,而轉求其可用,則思過半矣。
轉筋由於霍亂。霍亂而不轉筋者,非木瓜所司。其證有寒有熱,治法天淵,不得稍存偏見。至於轉筋,愚則謂縱屬熱證,亦必微兼冷氣。蓋筋屬肝,肝就濕而拒冷,亦就亦拒,斯足筋為轉。足排屬陽明,木瓜入陽明筋轉之所以溫之潤之,兩適其性。若非溺秘,邪無出路,必無不愈之理。且木瓜溫而非熱,潤而非燥,雖熱證何至有害,要在製劑配合之道耳。
考古方用木瓜之證,如腳氣腳痿腹脅脹滿,多與辛溫藥為伍。不外驅寒濕之邪,輯浮散之氣。雖功在降抑而終不離乎斂。故其治筋病於轉戾為宜,拘攣則非其所長。獨許叔微以木瓜治項強筋急,謂少陰之筋從足至項,為肝腎受邪所致。是病雖在上而因仍在下。其以乳香沒藥為佐使,則其以伸筋任乳沒,不以責木瓜,亦可見矣。
【現代藥理研究】
  1. 木瓜提取液能明顯降低巨噬細胞吞噬指數,提高機體免疫力。
  2. 木瓜水浸液對多種腫瘤均有明顯抑制作用,其提得的木瓜結晶和有機酸對小鼠艾氏腹水瘤有明顯抑制作用。
  3. 木瓜能顯著降低血清穀丙轉氨酶,減輕肝細胞腫脹、變性、壞死,促進肝細胞修復,有良好的保肝作用。
  4. 木瓜還具有抗炎作用、抗菌作用;對牛凝血引起的人血纖維蛋白凝聚時間有明顯延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