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6日 星期二
日中若掀貿易戰 國貿局:台灣斷鏈危機大
日中若掀貿易戰 國貿局:台灣斷鏈危機大
2012-09-18
〔國際新聞中心、記者高嘉和/綜合報導〕釣魚台主權爭議演變為中日兩國建交四十年來的最大危機,中共黨報「人民日報」海外版十七日更發表專文,聲稱中國一旦對日本「扣下經濟扳機」,儘管中日互有損傷,但中方有「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意志和承受力,而「日本做好倒退二十年的準備了嗎?」
根據WTO統計,去年世界各國國內生產總值(GDP)排行中,美國以十五兆餘美元依然是老大,其次是中國的七.四兆餘美元、日本的五.八兆餘美元。日中打起貿易戰來,有如全球經濟老二跟老三在吵架,對全球經濟都有不小的衝擊。
這篇署名「華益文」、題為「中國何時對日扣動經濟扳機」的文章說 ,中國一旦被迫扣動經濟扳機 ,將會精心挑選「靶心」,擊中日本的 「七寸」 (要害),日本的製造業、金融業及特定對中國出口產品、投資企業、進口戰略物資等,都有可能成為目標。
根據日本官方數據,日本對中國的經濟依存度仍高,而中國持有日本國債截至去年年底高達十八兆日圓(約六.七兆台幣),中國若發動經濟制裁,雙方經濟都會受到衝擊。
國貿局副局長陳銘師表示,中日台三國間的產業結構有上中下游的關係,以汽車、機械等產業為例,關鍵零組件是來自日本,台灣進行中間原材料加工,最後再轉給勞工成本最低廉的中國組裝,彼此間利用合作大過於競爭。假如中日兩國間真的打起貿易戰來,就算台灣部分產業會有轉單效益,但斷鏈危機恐怕衝擊面會更大、更嚴重。
比較日、台、中三國經貿往來數字也發現,其中中國是日本最大出口國、也是最大進口國,日本是台灣第四大出口國、最大進口國,而中國是台灣最大出口國、第二大進口國,若日中真的打起貿易戰,台灣恐脫不了關係。
德學者:貿易戰風險比武力對峙更高
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資深研究員葛來儀(Bonnie S. Glaser)最近曾撰文「中國的脅迫性經濟外交」指出,北京近年來更開始直接利用經濟關係,迫使目標國家改變政策,這種趨勢有增無減。例如,中國最近動用經濟手段,包括停止進口菲律賓生產的香蕉,迫使馬尼拉在南海黃岩島事件中讓步,達到北京想要的結果。北京也曾在二○一○年九月停止向日本輸出稀土,以報復日本在釣魚台海域扣押中國籍船長。
德國政治學者桑特史耐德(Eberhard Sandschneider)也認為,釣魚台爭議可能引發貿易戰的風險,比武力對峙的風險更高。他在接受「明鏡」(Der Spiegel)週刊記者訪問時指出,釣魚台爭議難解,因為東京、北京和台灣的政府都面對國內壓力,涉及國家利益的問題不能讓步,因此不能排除擦槍走火的可能性。
2013年4月11日 星期四
海基X波段雷達
海基X波段雷達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海基X波段雷達安裝在一個挪威設計、俄國製造的第五代可半潛雙船體鑽油平台。鑽油平台的改造在德州布朗斯維爾的AmFELS造船廠完成,雷達的製造和安裝則是在德州英格塞德奇威造船廠完成。此雷達將部署在阿拉斯加艾達克島(Adak Island),但也可以漫遊太平洋以偵測彈道飛彈的入侵。
目錄 |
基本資料
- 平台長度: 116公尺(380英尺)
- 平台高度: 85公尺(280英尺)從龍骨至雷達罩頂端
- 價格: 九億美金
- 成員編制: 約75名
- 雷達探測距離: 2000公里(1242英里)
- 排水量:50000噸
詳細介紹
此雷達包含許多小的雷達罩和一個重1814公噸(4百萬磅)的相位陣列雷達天線,此相位陣列雷達佔地384平方公尺,擁有超過3萬組傳送接收(T/R)模組,這些傳送接收模組大間格分佈,這種分佈方式使雷達可以追蹤極遠距離的目標,以支援戰區高高度區域防禦系統(THAAD)外大氣層目標導引所需,這個陣列雷達需要超過一百萬瓦的電力運作。
此雷達從神盾戰鬥系統使用的雷達變化而來,是美國飛彈防禦局(MDA)為防禦彈道飛彈而部署。為了有效對應短程與較小型的彈道飛彈,此雷達與神盾系統的一個重要不同在於使用高解析度的X波段雷達。 神盾系統使用S波段雷達,愛國者飛彈系統使用C波段雷達。此平台是雷神公司的防衛系統部門為波音公司設計和製造的,波音公司是飛彈防禦局此計劃的主要合約商。
此平台是飛彈防禦局陸基中途防禦系統(GMD)的一部份,身為海基使得此平台可以移動到需要加強飛彈防禦的地區,因為地球曲率的關係,固定式雷達能含蓋的範圍有很大限制。
按照飛彈防禦局局長崔·歐貝林(Trey Obering)中將的形容,SBX可以從契沙比克灣追蹤在舊金山上方棒球大小的物體(距離約2900英里),此雷達將導引美國從阿拉斯加和加州發射的飛彈,以及戰區內的軍事裝備。
從2002年開始,此系統已經完成六次成功攔截測試。
- 2006年1月時,正在珍珠港內進行小幅度改裝的SBX。
參考文獻
外部連接
2013年4月7日 星期日
歷史無力選擇退場的時機
歷史無力選擇退場的時機
2013-04-08
● 歐陽書劍
日本央行正式加入大規模量化寬鬆的行列,不過此波領頭羊美國聯準會(Fed)主席柏南克已倦勤。後柏南克時代的Fed要如何從量化寬鬆政策抽身,更受到矚目;因為不管是打仗或投資,要順利退場通常都很難,贏的想要贏更多,輸的想要扳回一城。這是持久戰,也是拉鋸戰,勝利者不一定能成為英雄,柏南克的前一任就是鮮明的個案。
一九八七年格林斯潘接任Fed主席不久,就遇十月股災,道瓊工業指數下跌逾廿%;二千年再碰上網路泡沫,Fed以連降十三次聯邦資金利率(Federal Funds Rate)因應,從二○○一年一月的六.五%降到二○○三年六月的一%,但此後持續調升,至他二○○六年一月底卸任時,已連續調升十四次,做為政策利率的聯邦資金利率回到四.五%,當時經濟前景尚未現太大陰霾。
柏南克接任後,再連續調升三次政策利率,至二○○六年六月,已調升至五.二五%,其後維持不變,到隔年二○○七年九月,次貸風暴清楚露出警訊,才開始大舉調降利率,並於二○○八年十二月調降至○至○.二五%間的目前低點。
格林斯潘以寬鬆貨幣政策,協助創造網路泡沫後的經濟和金融市場動能,道瓊工業指數由二○○三年初七千多點重回榮景,至次貸危機現出端倪的二○○七年十月九日,已漲至一四一六四點,以四年多時間上漲九成。但隨著雷曼兄弟倒閉,次貸危機擴大,二○○九年三月九日收盤跌至六五四七點,創十二年低點。
格林斯潘在位期間解決兩次股災和九一一危機,但二千年後的寬鬆貨幣政策,以及持續放寬的金融規範,被批評是為次貸風暴添柴加油,美國兩位活躍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堤格里茲(Joseph Stiglitz)和克魯曼(Paul Krugman)都嚴厲批評格林斯潘。史堤格里茲認為格林斯潘創造了大量低利率信用,應對危機負最大責任,「他常把車子開出馬路,方向盤脫節,當車子剛好停在馬路上時,他以為自己是天才」。
克魯曼則在其探討經濟衰退和金融危機(The Return of Depression Economics and the Crisis of 2008)的著作中,闢了專章「格林斯潘的泡沫」。他批評格林斯潘在一九九六年以「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 exuberance)形容金融市場,卻未曾採取任何行動,所以任內創造了股市泡沫和房市泡沫。
次貸後受批評的格林斯潘,在任時卻甚受歡迎,當時美國失業率曾創下約四%的三十年低點、美股也創歷史新高、通貨膨脹率只在一九九○年前後較高,其他在位十八年大多維持低而穩定,所以卸任時聲望如日中天,股市還繼續往上揚升。格林斯潘於二○○七年九月出版自傳「我們的新世界」(The Age of Turbulence: Adventures in a New World)也成為暢銷書,當時道瓊工業指數已飆至一萬四千的高點。擔任過Fed副主席的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布蘭德(Alan Blinder)曾盛讚格林斯潘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中央銀行家。
然而在二○○七年,柏南克上任隔年,美國的次貸危機躍上檯面,格林斯潘曾經推行的寬鬆貨幣政策備受批評;不過Fed救急的方法,卻較格林斯潘時代更為激進,除政策利率調降至零,又推動多波量化寬鬆,大買長期債券。柏南克倦勤,可能在明年一月卸任,引人關注的是量化寬鬆將如何退場,退場後經濟會是穩定成長,還是另一次的泡沫危機?即使Fed投注人力研究如何退場,似乎也並不那麼「自信」。
柏南克和格林斯潘卸任前的經濟情勢,雖然不同,但聲望不一定更高,且股市在寬鬆貨幣政策下已再創歷史新高,就業市場的復甦則仍然滯慢。在此情況下,誰會是贏家呢?雖然殷鑑不遠,或許當局者都不容易看透。
防小行星撞擊 美擬捉星計畫
防小行星撞擊 美擬捉星計畫
2013-04-07
〔編譯魏國金/綜合外電報導〕美國總統歐巴馬計畫在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二○一四年預算中,初步編列一億零五百萬美元經費,以研究如何捕捉一枚小行星、將之拖至月球附近,並派太空人前往研究與採樣的任務。初估整個計劃從捕捉小行星到拖拉至月球附近就得費時十年,耗費二十六億五千萬美元(約台幣七百九十三億元)。
預計耗費26.5億美元
華盛頓郵報報導,NASA上週遞交給國會的簡報指出,捕捉小行星的太空船最快可於二○一七年發射,二○一九年捕捉小行星,稍後的太空人探索任務則可望於二○二一年展開。
該筆經費包括研發計畫技術的七千八百萬美元,以及提升小行星偵察工作的兩千七百萬美元。該任務將使歐巴馬三年前設定的二○二五年送太空人上近地小行星的目標得以落實。
把小行星裝進袋裡
這項任務將與目前NASA進行的計畫結合,其中包括小行星偵察、捕捉太空船的發展、巨型新火箭「太空發射系統」的建構,以及「獵戶座」太空艙的興建。獵戶座可望於明年進行不載人試射。
根據計畫,擎天神五號(Atlas V)火箭將搭載捕捉船升空,朝一枚重五百公噸、寬六至九公尺的小行星前進。抵達後,捕捉船將展開一個大袋,將小行星塞進袋裡,然後開始朝月球前進,拖到月球預估得花上二到六年時間。太空發射系統與獵戶座將於之後載送四名太空人,登上小行星進行太空漫步探索。
捕星拖到月球要10年
凱克太空研究學院(KISS)的研究人員去年春季發表該計畫細節,據此,移動一枚小行星至月球恐耗費六到十年,致使人類登陸該行星的時間表可能延至二○二一年後。捕捉階段總經費恐逾二十六億美元,送人上小行星可能又需花費數十億美元。
KISS研究指出,一枚直徑約七米、質量約五百公噸的近地小行星可能包含一百公噸的水、一百公噸的碳化合物、九十公噸的金屬與兩百噸的矽酸鹽,相關物質將是採樣標的。
NASA近地計畫首長姚曼斯也表示,直徑七.六米左右的小行星不會對地球造成威脅,因為它進入地球大氣層時必然燃燒殆盡。
大力支持該任務的民主黨參議員尼爾森表示,這項將太空岩石帶至接近地球的計畫,將可使現有太空人登陸小行星的任務提早四年達成。並有助於NASA發展將迫近地球的危險小行星推離的技術,它也可用於未來的太空訓練任務,以便二○三○年送人上火星。
2017年發射捕捉小行星的太空船
2019年捕捉小行星
2021年太空人探索任務
初期經費:一億零五百萬美元(究如何捕捉一枚小行星、將之拖至月球附近,並派太空人前往研究與採樣的任務)
初估整個計劃從捕捉小行星到拖拉至月球附近就得費時十年,耗費二十六億五千萬美元(約台幣七百九十三億元)
2013年3月31日 星期日
陸將領:美國威懾 北韓備戰
陸將領:美國威懾 北韓備戰
2013-03-31
〔中央社〕大陸知名軍事專家羅援發表評論說,美國正在加大對北韓的威懾力道,北韓也做好了戰爭部署;但只要美國壓力減弱,在美韓演習結束及金日成冥誕到來下,朝鮮半島局勢會逐漸降溫。
擁有解放軍少將身分的羅援,昨天深夜在微博發表對朝鮮半島態勢的評論文章,作上述表示。
羅援在評論中表示,目前美國正在加大對北韓的威懾力道,但尚未完成戰爭部署;北韓則做好了戰爭部署,但主要是「以攻為守」。
他說,美國對北韓施壓,最高企圖是「以壓促變」,顛覆政權;最低企圖則是促使北韓態度軟化。現在看來,最高企圖難以實現,估計會追求最低企圖。
羅援指出,美國對朝鮮半島危機管控會逐步升級,原本是以航艦為主的海上定點威懾;如今轉而派遣B-2隱形戰略轟炸機到朝鮮半島,進行空中機動威懾。既是「走秀」,也是把威懾從戰役層級上升到戰略層級。
他表示,美國是想顯示有能力對北韓實施遠端精確打擊能力,包括對北韓領導人的斬首行動和對核子設施的定點清除。但美、韓軍隊尚未進入實戰部署;而面對美國的行動,北韓自然要保持高度戒備,且做好戰爭部署。
羅援認為,雖然北韓宣稱將攻擊美國在本土及亞太的軍事基地,但問題在於北韓這種能力的「可信度」,以及抗擊美國報復的承受力。因此,北韓最大的籌碼是把火炮及導彈射程內的首爾,當作「人質」,搞「恐怖平衡」。
他說,北韓擁核是為自保,走戰爭邊緣政策是為引起國際社會關注。只要國際社會,特別是美國給北韓安全承諾,只要美國、韓國給予北韓足夠的棄核補償,甚至美國同意與北韓建立正常外交關係,北韓「恐怕是可以做出某些妥協的」。
2013年3月28日 星期四
〈星期專訪〉QE3熱錢效應 絕對不能小看
〈星期專訪〉國立交通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教授葉銀華︰QE3熱錢效應 絕對不能小看【2012-09-24】
記者鄭琪芳/專訪
近來歐、美、日等紛紛採取貨幣寬鬆政策,美國聯準會更推出第三輪量化寬鬆(QE3)。曾擔任金管會委員的交通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教授葉銀華認為,絕對不能小看或輕忽QE3,因為QE3未設定期限,直到美國就業市場改善為止。但就業市場是落後指標,所以QE3期間會拉長、幅度也會遠大於預期;加上美國貨幣政策有示範效果,其他國家若跟進,熱錢將持續累積。
葉銀華表示,有人認為這次熱錢力道較小,是因為才剛開始,QE3將再度帶動熱錢流竄全球,導致台股波動加大、新台幣面臨升值壓力,但QE3不會對台灣景氣有多大的幫助,我們卻要付出物價上漲、資產泡沫的代價;尤其到了QE3末期,物價上漲很快,薪水卻不會增加,人民「不幸福指數」會上升,政府應抑制資產泡沫及物價上漲,降低民眾的預期心理。
記者問:近來歐、美、日等同步擴大購債規模,聯準會的QE3更被部份市場人士稱為「超級印鈔機」,但我國央行認為QE3力道比QE1小得多。到底QE3的實質效果為何?對全球金融市場影響為何?
葉銀華答:這次QE3吊詭的是有兩個特點,第一就是沒有設定期限,每月投入四百億美元,直到聯準會認為美國就業市場改善;如果美國就業市場沒有改善,QE3期間就會拉長。很多人說QE3沒有用,但沒用的話期間就會更長,所以QE3陰影會長期存在,不知何時結束。
QE3恐拉長 幅度超越原設定
而且,勞動市場是落後指標,企業覺得景氣不好就會減少用人,但景氣稍微好一點,不會積極用人,而會先消化多餘的人力,等到景氣確定很好了,才會大膽地用人;此外,QE3是買MBS(房地產抵押債券),藉此支撐房價,讓房地產市場活絡,到最後企業因景氣復甦要用人,需要一段時間,所以QE3期間會拉長、幅度會遠大於原來設定的目標,央行說這次熱錢力道較小,是因為才剛開始。
QE3第二個特點是,美國貨幣政策有示範效果,現在歐洲央行的OMT(直接貨幣交易)是購買南歐的債券,將利率壓低,可能不會太膨脹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因為可以賣德國的公債,再把錢拿去買歐豬國家的公債。不過,今年十月西班牙會再受一次考驗,有幾百億歐元的債務要到期,十二月輪到義大利,到時候會不會又有償債的問題?歐元區會不會學美國也來一個QE?所以,絕對不能小看或輕忽,QE3的影響將會如影隨形。
股市無基之彈 連法人都會怕
問:這次QE3推出後,台股是否會有資金行情?新台幣是否再遭投機客攻擊?
答:QE3每月投入四百億美元,當然會有熱錢,如果各國也跟進QE,熱錢還會累積,雖然熱錢不會全跑來台灣,但也不會忘了台灣的存在。所以,QE3及其可能產生的示範效果,對股市的影響是波動加大,短期會漲,但大家會怕,因為是「無基之彈」(沒有基本面的反彈)。QE3宣布後,台股、韓股、港股等都漲上來,但今年經濟景氣不好,沒有基本面的支撐,股市漲上來就會有人獲利了結。
投資人必須冷靜思考QE3,雖然QE3宣布後,台股上漲、量放大了,但法人借券馬上增加;前幾天借券額度如同去年十一月股市最差時,那時是現貨做空、借券也做空,現在是現貨先做多、然後再借券,可見法人也會怕。所以,投資人要小心這波資金行情,因為是「無基之彈」,熱錢的炒作不好預測。
另外,亞洲新興市場貨幣將有升值壓力,熱錢進來就是賣掉美元、買該國的貨幣,所以會推升匯率。最近台幣、韓元、人民幣、歐元等都在升值,升值幅度都有二至三%,但央行不會讓台幣升值太多,怕影響出口競爭力。
資金寬鬆環境 資產泡沫溫床
問:如果熱錢炒作房地產、原油、農工原物料等,不僅將形成資產泡沫,也會加重通貨膨脹的壓力。你認為QE3對台灣房價及物價的影響為何?台灣會出現資產泡沫及通膨問題嗎?
答:美國這樣一搞,全球低利率會存在好幾年,塑造資金相當寬鬆的環境,成為資產泡沫的溫床,容易炒作資產。再來就是通膨的問題,QE3推出前,物價早就持續上漲,黃小玉(黃豆、小麥、玉米)從六月初至今漲了五成以上,原油、黃金等也上漲,雖然這兩天原油跟黃小玉價格回跌,但主要是漲多回跌。
我不敢說會有通膨,但物價上漲壓力絕對在,既有物價上漲壓力,又長期低利率,資產泡沫形成的可能性就會更高。國內房價一直沒有下來,現在只是不敢再喊價,我們其實沒有打房,只是抑制房價不要漲太高;就算限制貸款成數,但長期處於低利率環境,加上奢侈稅效果小,資產泡沫仍會繼續存在。
國內房價會再漲多少很難說,只能說現在是資產泡沫的溫床,因為長期的低利率,美國只要QE3在,就代表景氣還沒變好,各國敢動利率嗎?全世界沒有人知道QE繼續下去後果會怎樣,只能期待美國趕快變好,但勞動市場是落後指標,等QE停的時候,錢已經灑了太多了。
民間真實物價 不能只看CPI
問:但是QE1及QE2期間,台灣CPI漲幅並未明顯擴大?
答:衡量物價不能只看CPI,實際的做法是拿一個籃子去菜市場買菜,看看以前一千元可以買多少?現在買多少?CPI是衡量N個貨品的價格,但民眾不會每天買N個貨品。我問家人跟鄰居,他們普遍的感覺就是,同樣的錢買到的東西變少了。
官方公布的CPI可能要乘以五倍以上,才能反映民間真實的情況,人民經常購買的東西早就上漲超過五%,所以「實際的CPI」早就破二%;物價上漲壓力一直都在,到了QE3末期的時候,物價會上漲更快,那時景氣稍微好一點,需求增加,加上錢又累積那麼多,物價漲幅會嚇死人。
薪水低物價漲 年輕人更痛苦
問:整體而言,QE3對台灣影響是正面多還是負面多?對今年GDP是否造成影響?
答:QE3造成匯率升值壓力,一旦抑制升值,就要買美元、釋出台幣,資金就會更多,等於「被動式的量化寬鬆」;因此,資產泡沫絕對在,物價上漲壓力也在。所謂正面或負面,要看站在誰的立場來看,對營建業是好消息,但對一般老百姓會比較偏負面,因為資產泡沫跟物價上漲壓力。
所以,人民不幸福指標會上升,尤其年輕人會更痛苦,因為買房的壓力更大,存款利率低,買股票波動又大,且薪水不會再提高。分析物價問題要看流量跟存量,流量是薪水不會增加,但物價卻上漲;買房則是存量問題,房價也是物價的一種,買房子要揹房貸二、三十年,只看CPI會嚴重忽略人民的感受。
至於QE3對台灣GDP的影響,應該比較少,因為央行不會讓台幣升太多,且各國貨幣都在升值,不只台灣;如果QE3可以讓美國景氣變好,對我們就有好處,但QE3不可能對台灣景氣有多大的幫助,我們還要付出物價上漲、資產泡沫的代價。
台幣可稍升值 抑制通膨壓力
問:財金部會應如何因應QE3的衝擊?
答:央行是很難為的,一下子怕台幣升值,一下子又怕資產泡沫,兩個目標互相衝突,怕台幣升值太多影響出口競爭力,就要進場買美元、放出台幣,但資金寬鬆會造成資產泡沫。現在年輕人好不容易畢業找到工作,薪水卻跟我當年畢業時差不了多少,原本房價只有台北市、新北市幾個區跟台中市在漲,最近六都的房地產都在上漲。
政府不要只看國外怎麼做,要看人民怎麼過,我認為可以允許台幣稍微升值,來抑制資產泡沫及通膨壓力;企業不能為了自己獲利,就要求匯率貶值,那企業的獲利要不要拿出來分給全民?更何況,台灣企業的海外生產比重超過五成,海外賺的錢若有回來台灣投資還好,但並沒有回來投資,只是回來炒房。
財金部會應繼續抑制資產泡沫,降低人民對房價上漲的預期心理,除了台幣適度升值,建議可提高銀行的備抵呆帳,放款成本提高,利率會稍微提高一點,藉此讓第二、三棟房屋的放款利率高一點,稍微抑制資產泡沫,也不至於讓人民買不起房子。
2013年3月24日 星期日
資產泡沫比美債危機還可怕
資產泡沫比美債危機還可怕
2011-08-12
美、歐債問題造成美歐股市大跌,亞股也受到拖累,但就算美國、歐洲兩大經濟體景氣確定步入衰退,頂多是造成亞股進入2到3年的空頭調整期,但亞股最大的風暴在資產泡沫,假如這泡沫破滅,調整期恐數倍於美歐債問題。
大多數的升斗小民都無法理解,台灣那麼高的房價,到底是誰在買、為何泡沫不破滅。其實低利率環境是孕育資產泡沫的最佳溫床,加上QE1及QE2造成美元趨貶、熱錢不斷擁向亞洲,在市場資金充沛下,就如同在海水中想擠乾海綿,是無法擠乾的,就算政府再怎麼打房,效果都有限。
但任何經濟泡沫現象最終都會破滅。當美歐債問題引起全球經濟再次衰退,金融體系因企業呆帳疑緊縮銀根,且熱錢開始撤離亞洲,亞洲資產泡沫破滅風暴將襲來,中國、香港、台灣恐是風暴中心。
1980年代的日本、1990年的台灣、千禧年的美國都曾出現過資產泡沫,當泡沫破滅,都陷入就算是低利率環境也刺激不起房市的結構性停滯現象,且出現高失業率、消費緊縮等併發症。
當股價崩跌,投資人頂多是被套牢,甚或融資斷頭,但當房價崩跌,就會有負資產現象,當投資的房子市值比尚未清還的還低,一生積蓄可能化無,且得面臨房貸還款壓力,籠罩在風暴中的不只貸款購屋者,還有銀行。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爆發,曾造成台灣第一次資產泡沫破滅現象,台灣房市經過10年才走出陰霾,這次泡沫吹得比過去都還要大,萬一破滅,調整期恐更久。
2013年3月23日 星期六
量化寬鬆的極限
量化寬鬆的極限
2013-03-18
●歐陽書劍
美國股市雖創歷史新高,部分地區房市熱絡更甚金融海嘯之前,但是長期失業率仍然居高不下,看似耀眼的經濟數據背後,仍有不能忽視的隱憂。本週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召開會議,對貨幣政策的爭議將更激烈,美元指數短期走強,反映了部分現實;但為了維持一致性,預期FOMC政策不致有大幅的更動。
FOMC本週開會 預期政策不變
上月美國失業率降至金融海嘯後低點七.七%,短期失業人數已逐漸恢復常態,失業五週內之人口數約為二百六十七萬人,和金融海嘯前相去不遠;而持續廿六週以下的失業率為四.六%,也只比二○○一年至二○○七年的平均值高出○.四個百分點。
不過,相對於短期失業,美國長期失業情形仍待改善。今年二月,失業廿七週(含)以上的長期失業人口,約為四百八十萬人,仍達金融海嘯前的三倍,長期失業率約為三.一%,也是二○○一年至二○○七年平均值的三倍左右,長期失業人口占失業人口的比重,還是高達四十.二%。
長期失業人數雖從二○一○年四月的六百七十萬人逐漸下降,但近幾個月已呈現停滯,且其占失業人口的比重僅從最高點四十五%,降至四十.二%,幾乎是金融海嘯前的二倍,也遠高於過去幾次經濟衰退時的廿五%;而且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資料亦可判斷,不少勞工可能已因長期找不到工作,而退出勞動市場,也就是不再計入失業和就業統計中。
結構性失業 難以貨幣政策改善
二○一二年三月廿六日美國聯準會主席(Fed)柏南克於全美企業經濟協會(NABE)年會中,以「勞動市場的近日發展」為題發表演說,詳細詮釋失業率和經濟成長率的關係。由於結構性失業是因市場結構改變,使得勞動者因無相關技能,或廠商不再需要該類工人等原因而失去工作,和經濟景氣循環產生的失業不同,通常無法以貨幣政策改善,因此他特別強調當前美國長期失業人數居高不下,並非完全是結構性問題,有部分是受景氣循環影響,所以貨幣政策還有著力空間,以為其量化寬鬆(QE)辯護。
依據歐肯法則,經濟成長率超出經濟成長潛能時,失業率將可下降。柏南克指出,一般實證研究顯示,美國經濟成長率每超過潛在成長率二%,失業率將可下降一%,例如潛在成長率是二%,則某年經濟成長率為四%時,可使失業率減少一%。所以只有高經濟成長率才能降低失業率,只要採取寬鬆貨幣政策,有效建立大眾對Fed維持低利率的決心,則消費和投資等總需求可望增加,如此可使經濟走向持續復甦,失業率也將下降。
長期失業率沒降 效果受質疑
又經過一年,美國長期失業人數確實下降,這也是柏南克繼續量化寬鬆的憑藉,但是就業和失業內涵卻顯示就業市場仍有諸多問題。美國今年二月就業人數一億四千三百多萬人,仍較高點減少三百多萬人,非全時工作者也仍高達二千七百多萬人,加上長期失業率幾乎沒有下降,使得這一波的量化寬鬆政策效果更受質疑。
本週(三月十九及廿日)FOMC將再召開會議,從最近幾次會議紀錄可以發現,委員會成員對寬鬆政策的歧見日深;不過,爭議可能加劇,政策改變的機會暫時仍小。除了因通膨仍能忍受外,還在努力拚出口的美國,也不樂見美元因利率走向改變而持續反彈。
維持物價穩定和促進最大就業是Fed的兩項主要任務。柏南克屢次提及「貨幣政策不是萬靈丹」,在長期失業率呈現停滯的情況下,重新審視其異常寬鬆的政策,確實只能說貨幣政策有其極限。只是此時,持續為量化寬鬆政策辯護的柏南克,不知還會不會記得自己說過的話。
2013年3月19日 星期二
正副總統空中飛 美議長當家
正副總統空中飛 美議長當家
中央社 – 2013年3月20日 上午9:04
(中央社記者廖漢原華盛頓19日專電)美國總統歐巴馬今天前往中東訪問,撞上副總統拜登出席教宗就職彌撒返國,兩位領導人有20分鐘都在飛機上,美國少見出現領導空窗期,依據法律,眾議院議長貝納將短暫領導。
歐巴馬於美東時間19日晚間啟程訪問以色列和約旦,前往梵蒂岡出席教宗方濟就職彌撒的副總統拜登(Joe Biden),雖盡速結束行程返回華盛頓,不過兩人仍在晚間8時左右,約20分鐘都不在美國本土,在歷史上相當罕見。
根據美國國會立法規定,如果正、副總統出缺或無法視事,聯邦眾議院議長為第3位繼任領導人,國務卿為第4位繼任人選。依據法律,共和黨籍的議長貝納(John Boehner),意外成為20分鐘美國領袖。
白宮副發言人厄尼思特(Josh Earnest)在例行簡報表示,歐巴馬總統無論到哪,都是美國總統,副總統拜登無論身在何處,還是美國副總統,這不會影響國家每天正常運作。
雖然意外在19日晚間「議長當家」,貝納本人和幕僚都避免回應「暫時當總統」的問題,白宮方面則強調,歐巴馬在飛機上也能正常領導統御。
美國歷史上少見正、副總統都不在國內的例子,也未曾出現均無法視事的重大危機,不過全球最強大的國家一時間由「貝納當家」,還是引起議論紛紛。
歐巴馬平日和貝納針鋒相對,為預算和法案互不相讓。政界笑稱,貝納當家大概是歐巴馬最不願見到的美國政局。1020320
何謂美國之參議院與眾議院之比較
何謂美國之參議院與眾議院之比較
參議院由各州自行選舉,每州不論大小各選出兩名參議員,現在參議院由100名參議員組成。參議院議長由美國副總統擔任,但他只是主持會議,沒有投票權,只有當投票結果為雙方相等時,他才有權將自己的一票投到自己認為合適的一方。
每位參議員的任期為六年,但每兩年選舉一次,每次選舉要有1/3參議員被重新選舉。從第一屆選舉時,就規定出有1/3是任期兩年;1/3任期四年,1/3任期六年,以後就都為任期六年。
參議員的資格是必須年滿30周歲,具有美國國籍必須超過9年,選舉時必須是選舉州的居民。
眾議院議員總數為435名,由根據人口密度劃分的國會選舉區選舉各自的議員,保證每位議員的選區人口總數近似,不足一個選區人口的小州,起碼也要有一位眾議員。每十年經過人口普查,確定一次選區劃分。眾議院自行選舉議長。
眾議員任期兩年。另外還有沒有投票權的海外領地代表,包括華盛頓特區、關島、美屬維爾京群島、美屬薩摩亞和波多黎各。其中只有波多黎各的代表任期4年。
眾議員的資格是必須年滿25周歲,具有美國國籍必須超過7年,選舉時必須是選舉區的居民。
兩院議員除了議員工資外,不得接受任何政府部門的報酬和補貼,不得在任何政府部門任職。在任何政府部門任職的人,不得被選為任何一院議員。
美國是現今世界的超級大國,不僅她那先進的經濟值得關注,而且她的政治體制也值得關注,尤其是美國的國會。
在美國的政治制度中,國會向來是政策決策的一個重要角色。自70年代國會改革以來,國會在美國政治生活中的
作用和影響一直在不斷上升。冷戰的結束使得這種趨勢有了進一步發展。而隨著冷戰後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 國,其安全政策正在對整個世界的安全環境、安全秩序以及其他國家的安全利益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眾所周知,安全與和平是世界最關注的問題之一,而美國安全政策的決策過程十分複雜,但是,政策制定及轉換結構無疑構成了整個決策過程的樞紐,而國會與總統和行政部門一道是組成這個樞紐最重要的構件。國會在安全政策 中的作用不僅僅是因為冷戰結束後國會作用的上升才顯現出來的,作為一種典型的分權型政治制度,在美國建國之初,美國憲法就賦予了國會在制定安全政策中以重要的權力。美國憲法規定,國會在安全政策方面的權力包括:宣戰;招募陸軍 並供給陸軍軍需;裝備海軍並供給海軍軍需;制定統轄陸海軍的法規;召集、組織、武裝和訓練民兵;為國防徵稅, 支付資金;為執行上述許可權而制定必要的法律 。憲法的這些規定意味著美國在安全政策領域向來是一種分權體制。隨 著美國國內政治的演變和國際關係的發展,國會與總統和行政部門在制定安全政策方面的許可權也曾經歷了各種互有消 長的局面,但是,這種基本的制度設計為冷戰後國會作用的提升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也是我們重視和研究美國國會在 安全政策決策過程作用的基本參照。
僅僅是針對安全問題我們也很有必要了解美國國會。
美國國會由兩院組成:參議院又稱為上院; 眾議院又稱為下院。
參議院由各州自行選舉,每州不論大小各選出兩名參議員,現在參議院由100名參議員組成。參議院議長由美國副總統擔任,但他只是主持會議,沒有投票權,只有當投票結果為雙方相等時,他才有權將自己的一票投到自己認為合 適的一方。每位參議員的任期為六年,但每兩年選舉一次,每次選舉要有1/3參議員被重新選舉。從第一屆選舉時,就 規定出有1/3是任期兩年;1/3任期四年,1/3任期六年,以後就都為任期六年。參議員的資格是必須年滿30周歲,具 有美國國籍必須超過9年,選舉時必須是選舉州的居民。
眾議院議員總數為435名,由根據人口密度劃分的國會選舉區選舉各自的議員,保證每位議員的選區人口總數近似,不足一個選區人口的小州,起碼也要有一位眾議員。每十年經過人口普查,確定一次選區劃分。眾議院自行選舉議長。 眾議員任期兩年。另外還有沒有投票權的海外領地代表,包括華盛頓特區、關島、美屬維爾京群島、美屬薩摩亞和波多 黎各。其中只有波多黎各的代表任期4年。眾議員的資格是必須年滿25周歲,具有美國國籍必須超過7年,選舉時必須是 選舉區的居民。
兩院議員除了議員工資外,不得接受任何政府部門的報酬和補貼,不得在任何政府部門任職。在任何政府部門任職的人,不得被選為任何一院議員
美國國會的職責也很有特點:只有眾議院具有提出彈劾權和提出任何有關徵稅的議案;只有參議院具有對彈劾舉行
審問的權力,但如果被彈劾的是總統,必須由大法官主持。經2/3參議員同意,彈劾才能有效,但彈劾的處理許可權最高 只能是撤職和撤消合眾國榮譽職務。任何一個議案,要分別經過兩院多數通過,報總統批准。如果總統不批准,要在院 報上登出不批准的原因,兩院再重新表決,如果兩院都被2/3多數通過(第二次投票不能投棄權票,而且投票人姓名和 所投結果要登載在院報上),總統否決無效,議案將自動成為法律。沒有經過兩院都通過的議案不能成為法律。 任何一個議案的表決,只要有出席人數的1/5要求,就要將投票人姓名和所投結果在院報上公佈,以便選民監督。 美國國會的議員由於是被本州或本選區選民選舉的,所以他(她)要為大多數選民的利益著想,如果本選區多數選民的意見和本黨的意見衝突,他寧可選擇前者,不惜反對本黨,尤其是在記名投票的情況下,因為他生怕選民拋棄他。因此 常有議員跳黨的情況。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