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6日 星期六

日鑽探海底「可燃冰」


日鑽探海底「可燃冰」

〔駐日特派員張茂森/東京十四日報導〕接受日本經濟產業省委託的日本獨立行政法人「石油天然氣金屬礦物資源機構」(JOGMEC),昨日上午開始在愛知縣外海試採甲烷水合物(通稱「可燃冰」),為預定明年一至三月實施的生產試驗做前期準備。一旦試驗成功,將實現全球首次可燃冰的海底生產。

日本媒體報導,可能成為下一代新型能源的「可燃冰」受到高度期待,JOGMEC今天開始在愛知縣渥美半島外海約七十公里處,進行海底鑽探,此為全球首次進行海底鑽探。獨立行政法人「海洋研究開發機構」的深海探測船「地球號」上午抵達海上試鑽地點,下午開始進行鑽探。

鑽探工作預計將使用頂端裝有人造金剛石的鑽頭,在水深約一千公尺海底向下鑽探約三百公尺,觸及蘊藏可燃冰的地層後架設四個鑽井;其中之一將用於實際生產試驗,其餘鑽井則用於觀測生產前後周圍環境,及溫度的變化情況。可能挖到「可燃冰」的時間,預定要到明年一月之後。

千米深海底 再向下鑽探300米

「可燃冰」是由甲烷與水構成的冰狀結晶,由於甲烷是天然氣主要成分,點火即可燃燒,因此稱為 「可燃冰」,在高壓低溫下產生於永久凍土地帶或陸地邊緣的海底。音波探測發現,日本近海海底蘊藏豐富的可燃冰,估計蘊藏量約一.一兆立方公尺,相當於日本天然氣消耗量的十三年份;若能順利商業化,將成為日本珍貴國產天然資源。

另一方面,日本環境省十四日也同意開放以傾斜挖掘方式開發地熱發電。地熱藏量位居世界第三位的日本,由於地熱出口多半都位於國立公園內,開採因而受到限制,導致地熱發電落後。環境省今天在一項檢討會上決定放寬地熱開發限制,同意在國立公園範圍以外地點,以傾斜挖掘方式開發公園地底的地熱。



我與德合作 兩年內跟進
〔記者林毅璋/台北報導〕經濟部能源局昨表示,「可燃冰」(甲烷水合物)這塊屬於較先進的研究,目前是由國科會的「能源國家型計畫」中有列入研究。另據悉,國內由於經費缺乏,尚未實際鑽探,未來將與德國合作,德國探勘船「太陽號」這一、兩年內有機會到台灣海域進行「可燃冰」的實地鑽探。

小琉球南方海域甲烷儲量可觀

長期進行我國附近海域地質分析的中央地質調查所曾發現,屏東縣小琉球南方海域,有泥火山群的分布,初估甲烷氣儲量在五千億立方公尺以上,可供國內使用五十年以上。

中央地調所資源地質組技士陳松春說明,現開採「可燃冰」的最大困難在於深海中開採並不簡單,一般海域中鑽探天然氣或石油,海深約兩百公尺左右;但現階段的「可燃冰」都幾乎位於海深一千至兩千公尺,甚至更深。因此,如何在深海成功鑽探,是一大技術難題。

其次,陳松春指出,可燃冰受到高壓與低溫影響,其密度是一般傳統化石燃料的一百至一八○倍。而可燃冰要能使用,須於原址開採出來後立即進行氣化,汲取氣體,這意即先需要經過減壓與加溫的過程;但這過程並不容易,若方法不慎,不僅恐影響海洋生態,也可能引起爆炸。

據了解,我國在「可燃冰」的研究上,長年都有與日方學者交流,但真正開採的「Know-How」並不會透露給我方。相關研究者表示,「可燃冰」真的有機會改變台灣都得仰賴由國外進口能源的窘境,雖目前國科會正進行相關計畫,但也希望政府能多撥經費,擴大投入,以加快研究力道與探勘時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