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3日 星期六
西進掏空台灣 新增產能中國接收
西進掏空台灣 新增產能中國接收
2013-01-15
經濟及薪資大停滯 才讓競爭力回升
〔記者羅倩宜/台北報導〕外資瑞銀證券亞洲區經濟學家Silvia Liu表示,台灣產業掏空的趨勢似乎終於停止;但諷刺的是, 竟是因過去十年經濟成長及薪資停滯,導致生產成本降低,才讓競爭力增加。
瑞銀證券經濟學家Silvia Liu最新亞洲投資研究報告以「台灣:掏空終於停止?」為題指出,過去十年台灣經濟成長停滯主要基於兩大原因,一是工業生產外移,尤其是移往中國(也就是所謂的掏空),導致廠商在國內的資本支出疲軟,勞動市場也欲振乏力。二是對於經濟結構調整及促進市場自由化,做出的努力很少。
報告指出,二○○一年中國加入WTO後,台灣製造業便開始不斷外移到中國,對外投資金額及海外生產比重在過去十年暴增,目的地都以中國為主。
在海外投資方面,二○○○年時台灣對外直接投資(FDI)金額為六七○億美元,占GDP(國內生產毛額)二十%,到了二○一一年,FDI金額增逾三倍、達二一三○億美元,占GDP比重高達四十六%。
Silvia Liu指出,這些對外投資大部分是以所謂創建投資(greenfield investment)的方式,亦即在國外興建廠房、添購設備,新增的產能都在國外,不在台灣。
海外生產比重提高 替外國創造就業
台灣的出口接單數據漂亮,但在海外生產比重愈來愈高,一路從二○○○年時僅約十%,成長到二○一一年的五十%。台商的海外製造基地不斷擴張,替外國創造大量工作機會。報告指出,截至二○一○年,主要幾家台商在國外僱用外籍勞工超過一三○萬人,其中電子業的鴻海及製鞋業的寶成加起來就僱用超過一百萬人。
但台灣付出的代價是,對外投資排擠到國內的固定投資。企業的資本支出(反映廠房設備等投資)直接影響到創造就業及薪資成長,但過去十年卻停滯不前。亞洲四小龍的香港、新加坡及南韓,去年資本支出與二○○○年相比,至少成長了三成以上,台灣卻不進反退,資本支出比十年前還不如。
報告指出,台商大量移往中國,是為了廉價勞工和土地,這在過去或許合理,但如今情勢已逆轉。過去十年中國工資顯著上揚,與台灣薪資停滯形成鮮明對比,二○○一年台灣製造業勞工的平均月薪(一一三三美元),是中國的十二倍;到了去年,台灣製造業勞工的平均年薪一萬七千八百美元,僅是中國六千七百美元的不到三倍。
瑞銀表示,台灣目前生產成本競爭力相對改善,付出的代價是過去十年經濟及薪資不振,執政當局已意識到改革的重要性,也推出不少政策和計畫,雖然是正確的一步,但能否落實才是重點。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